盛典解码 | “红飘带”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9-10-01 11:58:2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9年10月1日,举国同庆。天安门广场上,两条红色飘带造型的景观设计,像两只手紧紧拥抱着广场,格外引人瞩目。

“红飘带”成为庆典现场最亮丽的背景(周根山  摄)

“红飘带”灵感来自魏巍小说

2018年11月,刚刚接到庆典设计任务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立即行动,在短短一天时间内组建了一支由党委书记马赛教授为领队,由教师、博士、硕士组成的庆典活动设计团队。

“红飘带”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设计团体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为了更好地理解庆典活动的要求,设计团队专门研究了党史、国史,对其梳理后提炼出关键词。在这一过程中,著名作家魏巍创作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给设计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象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红飘带’既表达吉祥、喜庆,又体现庄严、热烈,是人民群众广为熟悉的传统节庆元素,也是红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视觉符号。我们认为‘红飘带’的形式高度凝练了庆典活动要传达的精神和寓意。”“红飘带”景观设计的主创人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助理教授陈洛奇介绍。2019年1月,这一方案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认可,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红飘带”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红飘带”轻盈、灵动,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在现实中把这个长达一百八十米、宽四十米、高十六米的雕塑做出来。

为此,设计团队找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结构的石永久教授,整合飘带的结构,利用模块化设计,用法兰盘进行相互连接。由于广场上不能打桩打孔,整个造型下部是用配重固定在地面上的。

他们还组建了一个大的设计交流平台,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公共安全研究院、北京建筑院以及声学方面的专家做“红飘带”的技术支持和顾问。

为了论证设计方案的制造工艺、结构、表面处理及最终的效果,设计团队选出“红飘带”中扭动幅度最大的一段,在大兴基地搭建了一个1:1的样板段,对灯光、打孔的大小、色彩反复推敲,直至达到最佳效果,随后两条完整的“红飘带”在基地全面开工,经历酷暑后顺利完成。

把“红飘带”运到天安门广场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北京很多立交桥有限高要求,因此要将已在基地组装完成的“红飘带”重新拆解成小的模块方能通过。

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红飘带”

大气简洁的“红飘带”景观雕塑,以大写意的手法将历史与人文相融合,为庄严肃穆的广场增添灵动、欢乐氛围,突显新时代国家庆典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红飘带”的外侧为五十六个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体现各民族共庆祖国生日,共祝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形象,“红飘带”的内侧是山水长卷,象征着山青水绿、美丽祥和的盛世图景,山水中央的一行鸿雁,寓意着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齐心协力,奋力前行。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同时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设计团队采用打孔的方式,通过手工调整凹凸,将图案里的每一个细节完美呈现。这些小孔大的有几厘米,小的只有六毫米,完成一条“红飘带”上的山水画至少需要打315万个孔。

除了具有的象征意义外,“红飘带”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广场场地问题。天安门广场面积大,两侧没有边界,“红飘带”的设置增强了边界感,可以更好地聚拢人气。设计团队还在“红飘带”内部安装了100多盏照明灯,晚上照明灯从“红飘带”中缓缓升起,照耀整个舞台中央。

马赛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在研究“红飘带”设计方案

平均年龄为三十岁的设计团队

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团队的师生来说,自去年11月初接到庆典设计任务之后的一年时间里,“红飘带”以及彩车的设计,已经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这支由43人组成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这群“80后”“90后”党员学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承担了外联、文案、创意、作图等大量工作,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有人做设计,就有人去试错,探讨设计方案落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每一件设计作品都凝聚着集体的力量,每一个创意都是集体碰撞出来的。“集体智慧”,成为此次采访过程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

“这一年对学生的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清华美院的传统就是将实际的科研和国家任务带到教学之中,以实践推动学习和科研能力,反过来学生的创意灵感也会反哺于教学和研究工作。”马赛教授表示,参与此次庆典设计活动,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对学生设计观、价值观的塑造也有着深远意义。(王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