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人生际遇,你会如何形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回答,亦是他坎坷而丰盈的人生写照。
孔子博物馆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生,在之后的73年时光里,他行走过黯淡岁月,也闪耀过“高光”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孔子博物馆,跟着文物和艺术品,穿越千年,感受“至圣先师”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少年:君子好礼,立志向学
孔子虽然是殷商后裔,但父母早亡,家世贫寒。年轻时担任过一些小的官职,曾经去鲁国太庙访求礼乐,赴洛邑问道老子,适齐劝谏景公勤政治国。孔子好学敏求,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观礼明堂
明堂是周天子宣明政教、举行祭祀和朝会的建筑。在周都洛邑,孔子曾参观周明堂,看到四面门墙上绘有尧舜等圣王,以及桀纣等暴君的画像,而周公辅佐成王的画面更令他印象深刻。孔子看罢,感叹说:“此周之所以盛也!”周都游学,强化了孔子恢复周礼的决心。
问礼老子
孔子曾去周地,当面向老子请教礼乐问题,从老子那里获知了更多上层礼仪制度和前朝故事。在分别之际,老子建议孔子韬光养晦、去骄戒欲、勿好高骛远。
青年: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自齐返鲁,孔子退修诗书,开办私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形成了一整套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孔子的思想体系也在不惑之年渐趋成熟。
《孔子讲学图》轴(明)
在画幅的上部,孔子端坐在松杏之下,面前一弟子拱立聆听,左边三弟子侍立,画上还绘有山石树木,瀑布流水。在画幅的下部,十六位弟子沿山路而上,他们纷纷向孔子设教的地方走去,表现出孔子“弟子弥众”这一景象。
《孔子杏坛讲学图》轴(明)
该图描绘的是孔子在杏坛讲学,四弟子端坐受教时的情景。画中孔子背靠素屏,坐在圆形矮榻之上,其前,四弟子分成两组,其中一位双手合抱于胸,似在发问。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地,但它的原址在历史上并无记载。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在孔庙大成殿前,凭借讲堂旧基甃(zhòu,井壁;用砖砌井、池子等)石为坛,周围环植杏树,以“杏坛”命名。此后历代都曾加以整修和改建。传至今日,杏坛已经成为了孔子教育精神的象征。
《三圣图》轴(明)
图上画的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和“宗圣”曾参三位圣贤。孔子居中,立于坛上,头戴礼冠,身穿玄衣,颜回侍其右、曾参侍其左,二人都头束巾帻(zé,古代的一种头巾),身着交领大袖长衣。三人背衬松柏,与《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相合,暗喻他们具有君子之德。
风乎舞雩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与四名弟子的一次谈话。孔子询问四人的人生理想,子路、冉求、公西华分别表达了对治国、富民和践行礼仪的兴趣,而曾皙则勾画出一幅简单而美好的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晳所描绘的是在百姓富足、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个体内心达到充盈完满时的生命体验。因此,孔子十分欣赏他的追求。
《孔子观敧(qī)器图》轴(明)
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十分古老的哲学思想,历来为先贤先哲所认同、赞誉,孔子进一步继承发展,把“中庸”视为至德。
图中展示了孔子参观鲁桓公庙时的一次见闻。在庙中,孔子看到一种器具,守庙人称之为欹器。孔子了解它的原理和蕴含的道理,即“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弟子注水一试,果然如此。孔子感慨道:“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孔子以此来告诫弟子,做事要切中要害,切忌过而不及。这就是著名的“观器论道”。
壮年:出仕弘道,周游列国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在知命之年开始出仕。他在中都施行教化,辅佐鲁定公,赴夹谷之会,定堕三都之策,尊崇公室,捍卫国家的利益。孔子展现出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和魄力。
夹谷会盟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齐鲁两国在交界处的夹谷会盟。齐国大夫黎鉏(chú)认为孔子知礼而无智勇,因而建议齐景公趁会盟之机劫持鲁定公,迫使鲁国臣服于齐国。会盟之前,孔子建议“有文事必有武备”,因此鲁国做了相应的准备。会盟中,黎鉏故意安排非礼的舞蹈表演,企图羞辱并威胁鲁定公。孔子临危不乱,斥责齐国悖德乱礼,在道义上掌握主动权。缔约时,孔子又进一步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孔子以理服人,以武备为后盾,先敌制胜,展现出他杰出的政治才能。齐国后来被迫归还了先前侵占的鲁国土地。
《孔子为鲁司寇图》轴(明)
孔子出仕后被任命为中都宰,因治理有方,受到各方效法。由于政绩突出,从中都宰这一地方官职被擢升为少司空,后又改任掌管国家司法、刑罚和社会治安的最高长官大司寇。孔子从布衣出身的学者,成为了鲁国大夫,进入了鲁国政权的核心,推行他的政治理想。
这幅画像就是以孔子担任大司寇这一背景绘制而成的。孔子礼冠玄衣,浓须张目,神态威严,正气凛然。
然而,孔子的从仕之路却充满坎坷荆棘。齐国施压,季氏轻慢,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挫折。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愤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此后的十四年间,他历尽艰辛,到过卫、曹、宋、郑、陈、蔡等国,但其政治抱负均未得以施展。
陈蔡绝粮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恰逢吴国讨伐陈国,陈国崩乱,孔子与弟子绝粮于陈、蔡之间。许多弟子饿病了,而孔子却坚持诵诗讲学,弦歌不辍。子路生气地问道: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越是遇到困厄时,越能坚定自己的志向;而小人一旦遭遇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晚年:纂订六经,圣集大成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应季康子邀召,孔子自卫返鲁。年近古稀的孔子专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他广收弟子,不遗余力地整理古代典籍,成为中国早期文化知识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光芒超越了有限的生命。
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好读《周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tuó,口袋的意思)”。他用功至勤,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读书非常勤奋。(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