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让我们走近母亲河,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安澜。
黄河之水天上来
通过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拦沙及调水调沙运用,实现水库冲淤平衡,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雄鹰展翅九万里
河水长流,生机勃勃的母亲河形成了一条生态廊道。她就像展翅翱翔的雄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炎黄子孙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极目阁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黄河结束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实现了岁岁安澜。登上极目阁,天蓝、地绿、水清映入眼帘,俯瞰黄河立刻就会领略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壮阔意境。
桃花峪黄河大桥
郁郁葱葱中的黄河公路大桥北望嘉应观、跨御坝,南临汉霸二王城,俯瞰黄河游览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地标性建筑。
郑州黄河湿地公园
经过大面积绿化和美化,黄河沿岸的湿地公园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在绿海之中,达到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的生态效果。
森林氧吧
经过大面积植树造林,黄河堤防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的标准工程。堤坝上挺拔的杉树是哨兵、是屏障,更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和谐旋律
水保措施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亿吨。曾经的桀骜不驯变为多姿多彩的和谐景象,黄绿的碰撞演奏出一曲美妙乐章。
“炎黄二帝”塑像
蓝天映衬下的“炎黄二帝”背依邙山,面对黄河,见证中原大地由“黄”到“绿”的治理历程,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壶口瀑布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4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河流博物馆,也是唯一以黄河自然史、黄河文明史、黄河治理史为主要展示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眼前的这幅大型浮雕,就是闻名中外的壶口瀑布。由于受到河床走势的影响,滚滚黄河在这里由300多米宽骤然收敛成约50多米宽的水流,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瀑布。
九曲黄河
黄河,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成“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
诸子百家治水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文化繁盛。主要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诸子百家学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对水的认识和论述,为后世治河理水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黄河流域植被分布图
黄河流域从东部滨海到西部源头共跨越四个植被地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青藏高原带。通过长期以来在黄河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工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
夏至北宋都城分布图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开始,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有3300多年。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八大古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安阳、郑州、西安、洛阳、开封五座。
古丝绸之路
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黄河流域古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黄河和丝绸之路两条主要文明的线路相伴相交,共同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世界的融合。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图》
潘季驯是明代治黄专家,以20多年的治黄经历,编绘成中国现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黄工程图。《河防一览图》全卷纵45厘米,横1959厘米。这幅画卷充分体现了潘季驯一生治理黄河、运河的经验。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挂盘模型
历史上,黄河沿岸森林植被不断遭受破坏,大量泥沙涌入黄河,在下游两岸大地之间淤积,悬河由此而成。为防止黄河决口改道,历朝历代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黄河治理。
黄河下游河道示意模型
黄河下游是游荡性最强、冲淤变化最为剧烈的河段,成为黄河下游防洪的重中之重。现在河道中建设了一系列河道控导工程、险工、坝、垛等,它们是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到黄河视察,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把黄河治理作为安民兴邦的大事,奋力续写人民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新篇章,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南省郑州市纪委监委供||郭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