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图书馆迎来110年华诞。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向国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国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历经百年的国图,究竟有多少沧桑往事?我们带您走近国图,讲述一个您所不知道的国家图书馆。
国图110年,始于忧患。
1909年,由张之洞主事的学部向清朝廷呈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提出建馆构想:“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极精详。”同年,京师图书馆建立,地址选在了张之洞私人藏书地——北京鼓楼附近的广化寺,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长)。
京师图书馆初建时,所藏图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一些著名私家藏书,总计不到10万册。建成后,图书馆一直没有向社会开放,直至1912年8月27日才正式开馆,接待读者。
京师图书馆广化寺馆址
开馆之初,经费拮据、举步维艰。1925年到1927年担任京师图书馆的馆长梁启超,由于图书馆经费不足,他将个人十多年积存的永年人寿保险单由信托公司押借现款,维持馆务运转并给员工发了一年工资。在去世前还留下遗嘱,将其所藏图书全部捐献给图书馆,以供读者阅览。
鲁迅曾为京师图书馆付出很大精力。他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任科长兼教育部佥事期间,负责管辖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以及文艺、演剧等事项。为充实馆藏,鲁迅在1912年秋季以教育部名义咨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入藏京师图书馆。1913年,将一部铜活字版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拨予京师图书馆。《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经鲁迅据理力争,于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的。
原存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中的《四库全书》,是七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全书共36304册,分装在6144个书函中,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当年高大的128个书架上。翻开书册,即见“文津阁宝”的朱印,“纪昀复勘”的黄笺和端正的馆阁体楷书,令人惊叹。
1915年,文津阁《四库全书》从承德运到北京,存放在京师图书馆。陈垣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从此他每天都要到京师图书馆去阅读这部书,不到图书馆关门绝不离去。就这样,陈垣苦读了十年,对这部大丛书进行了全面研究,成为近代以来我国第一位通读过《四库全书》的学者。
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国民政府将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北海公园西岸的文津街馆舍落成,并向公众提供免费阅览服务。当时建馆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馆舍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但此后历经战乱,发展时断时续。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成为中央一级的综合性国家图书馆。由于藏书日益丰富,原有的馆舍已远不能适应图书日益增长的需要。1987年7月1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在北京海淀紫竹院公园北侧正式落成,文津街原馆改称分馆。1998年12月12日,北京图书馆正式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内部
历经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4个历史时期,国图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近4000万册件,年接待读者超过500万人次。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国家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文献信息服务,履行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能,并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带动和促进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跨越110年,国家图书馆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代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