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礼赞70年”系列报道⑨视频导读
1958年,中国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东方红”开进村庄。
2015年,新一代“耕王”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作业。(资料图片)
侯波,中国摄影家,曾担任毛泽东专职摄影师12年,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有侯波拍摄的400多幅。
开国大典那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足足站了6个小时没有休息。宣告新中国成立、广场上万众欢腾、受阅的三军部队依次通过。侯波在镜头里发现,毛泽东的表情始终凝重。
日制九七式“老头坦克”、150毫米“花炮”、德制七九步枪、捷克式轻机枪。受阅的武器是“万国牌”,很多还是别国淘汰的旧品。
一辆装甲车正行驶到天安门西侧,突然因为机械故障熄了火。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急中生智,赶快把自己这辆车开上前去,顶住前面开不动的车,一直顶到西长安街。
这个过程,城楼上的毛泽东看得清清楚楚,这已经是我军手中最好的装备了。当新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毛泽东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天的心情,毛泽东后来说“又愉快又不愉快”。“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当时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经济水平不要说与同时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苏联无法相比,就是与国情相近的印度也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难度可想而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一张白纸好写字。在这张富有无限可能的白纸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艰辛探索。
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在青海湖北岸金银滩草原。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1075户牧民,舍小家为大家,仅用三天时间就全部举家西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改变了世界形势和中国地位。“两弹一星”元勋彭恒武感慨:新中国,工农兵一起协力,集中全国力量搞核武器。靠出国不行,靠学人家也不行,要自己干出来。旧中国搞不成,只有新中国,依靠全国同心协力,核武器才搞成功。钱三强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短短三十年间,在旧中国遗留的废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1979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率团访问中国。他问邓小平: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小康”,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从古到今,“小康”,一直是中国人对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社会状态的恒久守望。
“中国式现代化”,用了这个从几千年中华文明中孕育的词。一代代中国人的期待,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第二年春天,邓小平在苏杭等地考察,一路上看到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他说,到20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从“建设”到“建成”,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时,就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黄河故道上的河南省兰考县,历史记载中,300多年里曾发过90多次水灾,100多年里有63个村庄被风沙掩埋。50多年前,焦裕禄就在兰考率领群众“战天斗地”。2017年,兰考将贫困的帽子彻底甩掉。
在党的十九大上,现任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举着一个介绍兰考巨变的APP二维码标牌,上面写着四个红字——拼搏兰考。“2020年,兰考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
2012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相当于每小时约1500人、每分钟约25人脱贫。“中国减贫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对此高度评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小康”,而且还要“全面”。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打赢三大攻坚战,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才能一鼓作气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
2018年6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出炉,“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0年三场关键战役之一。
随即,最大规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在全国31个省份展开。2018年年底,已完成涉及276个地市1586个水源地的6251个环境违法问题整治,基本消除36个重点城市1009个黑臭水体。
2019年,全面实施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正在进行。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进一步推进到县区一级。截至8月7日,涉及156个地市527个县899个水源地的3626个环境问题,2937个已完成整治,整治完成率达81%。
建立协作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开展集中治理、强化专项执法、启动应急联动、动员群众参与……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历史上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大幅减少污染的例子。”长期研究全球能源政策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格林斯通评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承诺,是近十四亿中国人民的期盼。
到明年,“小康”将从千百年来中国人民遥望的社会理想,变成具体的现实,这是中国历史亘古未有的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走过温饱,走近全面小康,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触手可及。(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