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时光丨走进良渚博物院 打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发布时间:2019-07-10 07:13:09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今天,博物馆时光栏目带您走进良渚博物院,一起感受良渚古城的魅力。

良渚,这两个字的意思是“美丽的水中陆地”。如同这美妙的名字一样,坐落于太湖西南的良渚遗址,地处丘陵与平原相交之处,拥有适宜农耕的肥沃土地与丰富充沛的水资源。1936年,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在良渚镇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此后,数代考古学家付出辛勤努力,经过八十多年考古历程,终于揭开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一个五千年前的伟大城市文明和早期国家都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七千年前,环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已有先民在湖沼平原的高地上建立家园,繁衍生息。在良渚文化之前,已有两批远古先民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到了良渚时期,自然环境更加适宜人居,人口和聚落数量不断增多,逐渐诞生了一个早期国家——良渚王国。

通过考古类型学研究和碳十四测年方法,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遗址的年代大约为距今五千三百至四千三百年。良渚古城为三重向心式布局,最中心的是莫角山宫殿区,宫殿区外面是内城和外城。仅内城面积就将近三百万平方米,相当于四个故宫加起来那么大。

良渚文化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建在台基上的宫殿建筑,另一种是建在平地上的民居建筑。其屋顶结构有二面坡、四面坡等,四面坡等级更高。房屋采用木架结构,屋顶铺盖茅草,墙体一般先用树枝编起,然后在篱笆墙的内外抹上泥巴。

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们有着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当时已经有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在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稻田由洼地改造而成,数量少,面积小。良渚文化时期,稻田数量大增,稻米成为良渚先民的主要食物,此时新型农具石犁也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发展农业,良渚先民还进行养殖栽培和渔猎采集活动。当时先民已饲养猪、狗等家畜,桃、李、杏、甜瓜、菱角、酸枣等各类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先民们还到浅水中捡拾螺蛳和蚌蛤,捕捉鱼类。先民们的服装以麻织物为主,很可能已经使用苎麻作为衣料。

良渚文化时期制陶业十分发达,良渚先民所用陶器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炊煮器、盛食器、酒水器和存贮器等不同类别的器物配套组合,表明当时人们在生活上非常讲究。

这件夹砂黑皮陶,因出土于河沙中,其表面多呈锈红色,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12个符号,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称其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良渚文化时期,复杂的社会分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对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了刻画符号和原始文字的出现。考古学家认为,良渚器物上出现的成组的符号,打破了刻画符号孤立存在的局面,可视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文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存在联系。

良渚文化时期,漆器开始走向成熟。红黑相间的图案设计是其主要风格,这样的搭配也受到后世的青睐,成为中国漆器的主流配色。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漆器主要是生活用器,有斛、豆、杯、盘等多种器形。

这件嵌玉漆器为一瘦长形带把宽流杯,其外壁镶嵌有玉粒,玉粒与漆面经过精心设计,呈现重圈、螺旋、直线、卷曲的纹样,其工艺极为复杂,是良渚文化中的“高精尖”产品。

良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玉器文明。良渚玉器的制作技术非常高超,达到了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玉器种类多样,其中以琮、璧、钺最富有代表性。

这件玉琮出土于反山十二号墓,重达6.5千克,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堪称“琮王”。

玉琮是良渚先民创造的祭祀重器,是良渚文化中最典型的玉器。玉琮的造型为内圆、外方、中空、上大下小,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天地宇宙观念。玉琮最早由玉镯演化而来,到了良渚文化晚期,玉琮越来越高,节面越来越多,但图案却越来越简约。良渚人精心设计的玉琮,结构复杂、纹饰精致、造型相近。

良渚玉器上的完整神徽形象仅见于良渚古城地区,由神人和兽面两部分组成。神人头戴羽冠,上身张臂,兽面双眼圆瞪,尖牙利爪,身体呈蹲伏状。神人兽面神徽反映了整个良渚社会精神信仰。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玉器。璧由具有人体装饰物功能的环演化而来,孔径逐渐变小,边沿逐渐变大,成为具有特定形制和神圣功能的礼器。玉璧因苍翠的质料、浑圆的造型,往往被认为象征天球,后代文献中亦有“苍璧礼天”的记载。

这件带有刻符的玉璧,是良渚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上面刻画的鸟形符号被考古学家称为“鸟立高台”。良渚文化中有少量玉璧、玉琮上刻画有鸟立高台的符号,多数高台图形的内部刻有似人似鸟的图形,可能表示巫师的形象。在古埃及文明中也有类似的符号,古埃及的王名一般由鸟形外加台形组成,鸟形表示神,台形表示宫殿,台形内部刻有国王的名字。

玉钺在良渚文明中是军权的象征,钺的原型是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的斧子,后来演变为非实用的礼器,一向被认为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汉字中的“王”字和代表男性长者的“父”字,都是从带有钺的元素演变而成的象形字。

这件玉钺出土自反山十二号墓,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堪称“钺王”,体现了良渚国王拥有的神权、军权和王权。

怎么样,看了这些珍贵文物,你是否对神秘的良渚文化感到心驰神往了呢?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诞生了良渚文化,它以早期国家、城市文明、稻作文明、玉器文明、原始文字为特征,在中国早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篇章。八十年来,我们发现了良渚遗址,保护了良渚遗址,实证了良渚文明,弘扬了良渚文化。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五千年的良渚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吧!(刘芳源  洪涛  资料来源:杭州市纪委监委、良渚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