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再难也要办好” ——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纪委监委派驻甘南县丰收村扶贫队长黄松

发布时间:2019-04-07 08:01:5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黄松(右)在桑葚种植园内指导村民为树苗剪枝。(资料图片)

“我不是孤军奋战,成绩是大家的……”涨红的面庞,不够流畅的表达,面对市纪委监委领导和同事,表达收获和感悟时的他,与在村里和农民打成一片、有唠不完嗑的他判若两人。

他叫黄松,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纪委监委派驻甘南县长山乡丰收村扶贫工作队长。2018年8月,他带队帮扶的丰收村,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驻村第一夜,他彻夜未眠:

绝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2017年5月31日夜,是黄松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丰收村的第一晚。集体宿舍里,经过一整天奔波的队员们已进入了梦乡,黄松却辗转反侧。白天的经历在回放:进驻之前,他知道丰收村是全市最穷的村子。可当看到村容村貌的第一眼,他还是震惊了——土路尘飞扬,没有大门没院墙,土房土盖歪山墙,里倒歪斜露房梁。

委派前的记忆在重现:“精准扶贫需要了解农村、懂经济、能吃苦的驻村干部,你是委里最合适的人选。但驻村扶贫很艰苦,去与不去尊重你的意见……”市纪委监委领导让黄松认真考虑。但黄松相信,与其他同事相比,去驻村扶贫,他有自己的优势——父母是乡村教师,自己同农村孩子一起玩大,是懂农民、懂农村的;而担任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时积累下的工作经验,在脱贫攻坚中应该会发挥助力作用。

“丰收村不脱贫,我们不回城。来的决定是自己做的,决心是自己表的,绝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那天晚上,黄松头脑中始终循环着与丰收村有关的信息,“先从‘回头看’入手,其他的边干边琢磨……”

黄松带队刚驻村里时,正值黑龙江全省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回头看”阶段,他便带领队员投入到“回头看”工作中。

“到农村就得按农村的生活习惯走,没有‘8小时工作制’和休息日。农民白天干活,就只能晚上去‘堵’;晴天去锁门,就得雨天再去;第一次去‘生’,大多了解不到什么,就需要去第二次、第三次……”就这样,黄松带着队员们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交流谈心800余人次,送出“连心卡”400余张。最终,按照流程精准识别贫困户41户65人,剔除6户15人。以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精准识别,让全村人心服口服。

经历了“回头看”,黄松对丰收村所辖新发、太平、西久、长十二、兴隆等五个自然屯的情况更熟悉了。他熟悉的不仅是村民426户1806人、耕地1.98万余亩这些关键数据,还有各家贫困原因、家庭成员脾气秉性,甚至谁和谁家走得近,他心里都有谱。

“和农民交流,坐着等绝对不行。得进屋,坐在炕沿上和他唠,才能真正拉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黄松和工作队队员们的真心和用心,村民都看在眼里,时常会有村民给他们送来自家小院种的蔬菜、苞米,还有新宰杀的兔子……

黄松知道,如果坚持不收村民送的东西,怕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人。他与村民们反复沟通后,立下双方认可的“规矩”:工作队收下村民送来的东西,但必须支付东西的成本价。

修路治水,他一步一个脚印:

必须打赢关乎群众利益的硬仗

丰收村所辖五个自然屯里,兴隆屯最偏僻。2017年6月末的一场大暴雨过后,黄松担忧兴隆屯几户群众的房子问题,带着两名队员赶到那儿。

大雨后,兴隆屯原来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另一番景象:进屯后一落步,满脚的泥,几步下去,就糊得拔不动腿。

“路基不够硬实,一下大雨就这样。屯里有个人去世往火葬场送,正赶上雨天,是用两个四轮拖拉机一起拽,才出去的……”听着屯长的介绍,黄松的心情像沾满泥的双脚一样沉。

兴隆屯的路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发展。因为路况差、进车难,屯里的玉米每斤要比其他屯少卖2分钱。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路难致富,必须赢下修路这场仗。”那场大雨后,黄松下定决心。

为修好这条致富路,黄松找县里有关部门,描述行路之难、列举影响发展之实、诉说群众的渴盼,终于让屯内的道路建设项目批准了下来。2017年8月22日,通过县里统一招投标的施工单位正式进场施工,当年10月15日,14条共计4.78公里长的屯内水泥硬化路如期竣工。

“真没想到,黄队长真把修路的事给‘整’下来了,而且是五个屯全修……”村民沸腾起来。黄松和队员们趁热打铁带领村民一起修了2.2公里的田间砂石路,清挖排水沟2万米,绿化植树1000棵。

首战告捷后,黄松把“第二战”锁定在了“治水”上。近年来丰收村自来水因管道检修跟不上、泵房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供应时有时无、经常断流,很多村民只能吃井水。

于是,黄松又和有关部门“磨”上了。得到水务部门的支持后,物资拨了、维修工程队也派下来了,但意想不到的困难却摆在眼前。与初建铺设管线相比,自来水管线维修难度更大。地下水管的漏点不好找,一个漏点找不到,就可能导致多户村民家自来水断流。

“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再难也得办,还得办好!”黄松开始全程跟进自来水管线维修。那段时间,白天守在维修现场的黄松镇定自若,别人看不出任何异样;晚上回到宿舍后,这个膀大腰圆的东北汉子却被带状疱疹的剧痛折磨得疲惫不堪、夜不能寐。驻村以来的辛劳降低了他的免疫力,让带状疱疹病毒乘虚而入。

发病之初,黄松去了一次医院,医生要求立即住院,可他实在不放心刚开始的自来水管线维修。“秋收后到上冻前这段时间太短,如果这次维修不彻底,可能就会有村民长时间吃不上放心水。”央求医生开了外用药和口服药后,他立即返回村里,出现在维修现场。

牛圈下的漏点、石块压瘪的水管、冻裂的接头……历时17天,自来水管线维修工程全部结束。此时,黄松身上疱疹的结痂已剥落,可皮肤下的麻木和隐痛却至今未愈。但他说,“村民都能喝上自来水,我觉得值!”

脱贫致富,他锁定“小院经济”:

百亩桑葚生态园助力产业致富

2018年底,丰收村贫困户李兴发的粮补卡里多了一笔2000元的资金入账,这是该村光伏发电的第一次产业分红。不只是李兴发,村里的43户贫困户都拿到了这笔分红,其中有劳动能力并担任村内卫生清扫等工作的贫困户最多获得6000元。

根据绝大多数贫困户是因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实际,黄松协调将村里光伏发电站40%的收益用于村公益事业,60%用来给贫困户分红,使他们有稳定收入。

“脱贫是基础目标,致富才是最终目标。”市纪委监委对扶贫工作的要求,黄松时刻记在心头。

脱贫致富关键是因地制宜。甘南县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南麓,年降雨量偏少,而丰收村的地质条件堪忧,连抗旱井都打不出水,这让该村人均9亩的耕地基本只能种植耐旱的玉米。

基础劣势、气候劣势、地理位置劣势,这些黄松都明白,但他不屈服,始终不放弃寻找致富路。

“丰收村的产业扶贫,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必须融入全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市纪委监委主要领导在调研中的一席话,让黄松茅塞顿开。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和谋划,工作队借鉴甘南林场的成功经验,将目标锁定在北方寒地桑葚的种植上。桑葚耐旱,适合丰收村的耕地特点,县里已有桑葚深加工企业和产品,销路稳定;桑果干制后又可入药,与甘南县的桑葚产业建设规划契合。

为探索和积累经验,黄松先“盯”上了农户房前屋后一亩多的小院地,提出“开发小院地,精种一亩田;家家栽桑葚,百亩生态园”的小院经济产业致富思路,由县里免费给村民供应桑葚树苗,贫困户栽植还另外有150元/亩的补贴。

然而,村民起初并不买账。“‘前不栽桑、后不种柳’,小院里栽桑葚多晦气。”一方面是旧思想观念作祟,另一方面村民也担心桑葚果销路不畅,没有收益,所以都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困难吓不倒黄松,他找到一个“关键人”——何国才。何国才是丰收村的村医,也是村里的“首富”。在黄松的劝说下,何国才觉得自己应该发挥党员表率作用,给村民打个样。

就这样,在何国才的带头下,桑葚栽植无人问津的僵局被打破。趁着这股热乎劲儿,黄松与村“两委”统一意见后,将栽植北方寒地桑葚的视频资料发到村民微信群,村民栽植桑葚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为确保桑葚的成活率,黄松还先后两次邀请桑葚种植管理专家到村里现场进行栽植、剪枝和管理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桑葚栽植在村里热乎了起来,到了2018年,已有1.6万棵桑葚和4400棵李子树在丰收村扎下根,面积达184.6亩,并且与市果品公司达成销售鲜果意向、与县林场深加工基地达成剩果全收协议。

看着眼前的成果,黄松终于露出了笑容。“新栽下的桑葚苗,先是拼命地向泥土里扎根,根扎稳后才开始开枝散叶,显出勃勃生机。”黄松深信,丰收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顺畅。(徐大勇  刘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