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了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马克龙说,《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启发,成为法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法国,《论语》等中国文化书籍销量可观。而在国内,《论语译注》等畅销书的年销量也高达数十万册。
不只是《论语》受到国内外读者追捧,今年春节以来,一批富有中国元素的文化艺术产品进入消费者视野——满满中国风的限量版国际品牌美妆产品,被刷屏的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散发出独特光芒。
现象一:国际知名品牌争推中国元素产品
阿玛尼新春限量款粉饼,“福”字外壳搭配中国红;SK-II护肤精华露在“中国红”瓶身上勾画出生肖猪尾巴……纪梵希、兰蔻等国际知名品牌在今年春节前都推出红色包装的美妆产品,这些产品由外到内满满都是中国元素。
“中国风的设计不仅可以带给中国消费者一种亲切感,也是国际品牌从本地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的表现。”某国际品牌化妆品市场部产品经理陈欣说。
走进北京街头的星巴克咖啡,人们会发现,根据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星巴克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元素的产品,从星巴克月饼、星冰粽、芒果鸡肉卷到生肖储蓄罐、生肖马克杯,为星巴克增添了一抹传统的中国风情。
中国风海报,也成为外国影视作品争取中国票房的宣传策略。不久前,英国BBC科幻剧《神秘博士》发布了一组海报:旭日初升下的万里长城、满月祥云中的天坛、牡丹簇拥中的陆家嘴摩天大楼、广州塔旁衔着稻穗的神羊、竹林流水中的大熊猫、白鹤青松下的黄鹤楼和雷峰塔下的三潭映月……剧中神秘博士从蓝色警亭穿梭时空,来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和杭州。因为对中国城市文化的精准把握,以及画面中寄托的美好寓意,海报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好评。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不断“输出”的过程中点亮世界舞台。越来越多的华人设计师走进四大国际时装周,他们的作品褪去繁复的花枝招展,迎来了淡雅的水墨山水,让中国风有了最美的打开方式。
认同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成为国内知名品牌的共识。创立于1931年的上海“百雀羚”不久前推出宫廷彩妆,以一支《见微知著》电视商业广告为依托,把东方文化的内涵之美和产品完美结合起来,整个视频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一一展现,每一帧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东方建筑、精致器具之美。
现象二:故宫文创产品走进世界各大博物馆
2019年元宵节,近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又火了一把。2月17日,故宫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的消息一出,一度引发订票网站宕机。
在同日进行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收入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
顺应当下“互联网+”的趋势,故宫博物院尝试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如“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挖掘丰富的故宫文化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系列。故宫口红、角楼咖啡、故宫上元之夜……一项又一项新颖的文创产品让故宫爆红网络。
在胶带、丝巾、扇子、家居陈设等有形产品背后,故宫文创的“软实力”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以故宫博物院宫门为参照,提取门钉、金辅首作为设计元素的“宫门”箱包;以故宫如意、祥云等为元素的“荷韵天福”系列陶制茶具……故宫博物院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合作,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注入产品设计之中,使故宫文创产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传统文化基因也在与当代生活潮流融合中,传递着其蕴含的灵动、情感与韵味。根据绘画藏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弘历射猎图像轴》设计的“前程似锦”“动意盎然”领带,以宝马形象作为设计元素,借康乾盛世寓意前程似锦;“天穹伞”则以故宫太和殿藻井为设计元素,全身采用纳米拒水伞布等高新材料。故宫博物院总策展人王亚民介绍,故宫文创基本上围绕着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节”做开发,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的“故宫过大年”系列活动等。
“故宫博物院担负着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文物藏品里,都能得到印证。”故宫博物院纪委书记、研究馆员朱鸿文表示,只有不断探索更多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够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现象三:古诗新唱引发强烈文化认同情感共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美好的心愿,也是邓丽君心中最真挚的祝愿。3月16日,邓丽君跨越时空“现身”《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与从小在国外读书的11岁女孩刘润潼对唱《但愿人长久》这一经典曲目。不仅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也实现了邓丽君传唱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夙愿。
长年旅居海外的邓丽君,对久别的故土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她1983年出版的专辑《淡淡幽情》中,12首歌均选自宋词名篇。4岁就去国外读书的刘润潼对邓丽君的这首《但愿人长久》感同身受:身处异乡的她每次思念亲人时,妈妈总会唱起这首歌。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的创新表达方式,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自2019小年夜开播以来,第二季延续去年的好势头,受到广泛好评。正如鉴赏团成员康震所说,古人的诗歌替大家说出了心里很想说出的一些话。“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重新发现经典诗词在当下的价值和力量,从诗词中汲取心灵滋养,获得前行的动力,才是真正“让经典再流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上一季《经典咏流传》中,一首并不知名、由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苔》,被支教教师梁俊及贵州山里的孩子们深情演绎。作为《经典咏流传》的音乐总监,刘卓表示,“有人觉得这是‘孤寂300年小诗’被唱火了,其实不是的,这是传统文化的韵律、温度与情感,感染了中国人,与血脉中的东西悄悄共鸣”。
“‘文化共鸣’往往能够带动观众情感认同。”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乔兆红说,这不是旧酒装新瓶,而是一场传承和回归。中华民族在5000年发展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土壤。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再到《经典咏流传》,都在普及宣扬灿烂的中华文化,把相对抽象的“文化”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现象背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演绎新时代“中国故事”
“富含中华文化基因的产品闪耀世界舞台,受到消费者青睐,这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时代认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童清艳说。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当民族崛起时,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必然觉醒,当经济繁荣时,传统文化必然会与新时代产生化学反应。
——让优秀传统文化演绎新时代“中国故事”,就要时刻不忘中华文化特色。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对文化有强大的自信,努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奋发进取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兴旺,文化兴盛。改革开放给了中国元素大展拳脚的舞台,从平房到大厦,从马车到高铁,从小路到高架,中国元素搭着经济发展的快车前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张晨说。“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应自信笃定,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
——让优秀传统文化演绎新时代“中国故事”,就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丰厚滋养。最近热播的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中,裘派第四代唯一的嫡系继承人裘继戎说:“京剧就在我骨子里”“它是一个无法割舍的,那就是血液里面的东西”。如今,中国元素的流行,本身就是一场血脉相承,形式的推陈出新,给她安上了时代的翅膀。
——让优秀传统文化演绎新时代“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中国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实践层面为创作者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我们主动在海外及沿线国家开展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等形式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让优秀传统文化演绎新时代“中国故事”,就要不断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童清艳说,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表示,“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姿态与世界对话,让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的光芒”。(代江兵 杨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