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想,是美好的。梦想成真,更是幸福的。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汗水、耗费心血。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
小学时,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父亲是大队支部书记,他发现我喜欢看书后,经常从大队图书室里借图书给我看。有时,还会给我买回《带响的弓箭》《迷惑人的鱼塘》《小号手》等连环画。捧着崭新的连环画,我会喊上几位小伙伴围在一起,一页页认真地翻看。就是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并沉醉于汉字诱人的魅力中。
父亲一直惦记着我读书的爱好。我读中学时,有一次,父亲去县城办事,他到县城唯一的书店——新华书店,用仅有的几元钱为我买了《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书籍。当父亲走出书店,已是夕阳西下、倦鸟归巢之时,由于没钱坐车,父亲步行30多公里,直到深夜才赶回家中。当他把我从睡梦中喊醒,将一摞散发着油墨馨香的书籍放到我的枕旁时,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那一夜,我床前的油灯,一直亮到东方将晓。
父亲的关心和期待,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化作一颗理想的种子并生根发芽:我要当一名文学家,我也要写书!
为了梦想,我拼命地阅读,并尝试用稚嫩的笔去描摹心中美好的生活。12岁那年,我写的一篇童话《猴子学飞天》在一家省级少儿刊物上发表,并得到了8元稿费。就是这8元的稿费,给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让我真正地喜欢上了创作。
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虽生活贫瘠,但民风淳朴,每天都会发生一些让人或感动、或伤心、或喟叹的事情。耳闻目睹,我就拿起笨拙的笔去描摹、抒写,但由于文字功底薄,我写的稿件要么泥牛入海无消息,要么收到一张薄薄的退稿通知单。
梦想岂能轻易放弃,面对失败的打击,我没有气馁,而是以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为榜样,坚持写作,坚持投稿,并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当时,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月刊《奔流》,在全国文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该杂志每期0.3元,全年3.6元。为了攒够一份《奔流》的订书款,我经常“克扣”全家人吃盐灌煤油的钱。
邻村有4个和我一样酷爱文学的同龄人,我们约定每月碰面两次,共同谈梦想、谈文学。不久以后,我们一起创办了一个油印文学小报《星火》,每人每月创作5篇(首),歌颂真善美,抨击丑与恶。每期印刷100份,除了保存和寄给省市级文学刊物编辑部外,其余免费发放给其他爱好文学的朋友们。
付出就有回报,梦想终成现实。有一次,省文联主办的《文艺百家报》文学社团栏目,一次性从我邮寄的油印小报中选发了3篇作品,这成了当时轰动四乡八村的新闻。就这样,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1989年,我被招聘到镇政府办公室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此后,又转任多个工作岗位,但一直都是从事文字工作。期间,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青年作家》等百余家报刊发表新闻稿件及文学作品1000余篇。其中,有30多篇新闻及文学作品获得国家、省、市好新闻及其他不同等次的文学奖项。目前,我已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荷花塘畔的足迹》《远逝的乡韵》《亲近你,汝南》3部,也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驻马店作协理事、汝南县作协主席。
时光不居,光阴如水。40多年过去了,与文学的情缘始终珍藏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每次想起我的文学梦,哪怕是羽毛般地轻轻一触,都会激起我内心的涟漪。
我深知,个人梦,也是中国梦,个人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伟大祖国的坚强支持。儿时的文学梦,引领我走上了创作之路,也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要不忘初心,不停顿、不止步,继续用手中的笔谱写美丽的人生乐章,谱写新时代的中国梦。(本文由网友王新立提供 曹静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