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新年 北京:击罢泥牛物候新 一鞭分与万家春

发布时间:2019-02-05 08:11:0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喊春、报春、打春、咬春、闹春……每年新春伊始,以“鞭打春牛”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活动都会在北京拉开大幕。11年前,在北京举行的“鞭春牛”仪式再现了京城绝迹近百年的传统习俗。此后,这一活动年年开展,并且融合了多种多样的庆祝方式,人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喜迎新春。

孩子们喊春送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北京,有通过巡游迎春感受春天来临的习俗。在一些地区,孩子们在历史悠久的胡同街巷中巡游,唱童谣、赠春粮、送福袋、看望百岁老人,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美好与活力。

老北京历来有“报春”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每年立春前一天,都会有一男一女两名百姓扮演“春官”和“春吏”,沿街巡游,高喊“春到了,春来了”,并诵读和春天有关的诗词,沿途将春联和五谷分发给众人。近年来,预报“春来了”的声音又在北京响起,小朋友们头戴生肖帽、身着中式服装、手举春联“福”字,在老北京的百年胡同中蹦蹦跳跳地宣告春天到来的喜讯。

打春是迎新春民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老北京城的“鞭春牛”仪式上,牛童、春姑娘和嘉宾共同鞭打春牛,并喊出“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四打六畜兴旺、五打万事大吉、六打天下太平......十打十全十美”的祝福语。随后,他们从牛肚中掏出福粮,向观看仪式的人们发放,寓意一年美好顺遂,生活富足。

“击罢泥牛物候新,一鞭分与万家春。”打春牛这一民俗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制作泥塑春牛的习俗。当时,鞭春属于官俗,旨在劝民春耕,寓意五谷丰登。到了汉代,鞭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唐宋时期,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牵“牛”扶“犁”,边耕边舞。明清时期鞭打春牛基本分三个步骤:迎春、进春、打春。清代时,人们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在老北京的习俗中,立春之日吃春饼称为“咬春”。古人讲究按时令饮食,在这个时节吃春饼,为的是让身体顺应天时,感受春天气息。如今,北京各街道社区举办“咬春”仪式,大家在一起制作春饼、春卷,共尝美食,喜迎新春。

闹春最大的特点在于“闹”,人们通过举行舞龙舞狮、游园唱春等喜庆热闹的娱乐活动,庆祝和迎接春天的到来,预祝新一年生活幸福美满,红红火火。

以“鞭打春牛”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喊春、报春、咬春、闹春等众多形式的民俗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民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古都北京亮丽的文化名片。(刘小龙  幻小兰  乔健  邱琛  郝红兵 || 刘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