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的丰碑

发布时间:2019-07-03 08:30:2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是毛泽东同志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写下的《念奴娇·井冈山》中的句子,这首词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对井冈山翻天覆地变化的欣喜,更寄托了对革命英烈的深情缅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牺牲的烈士达4.8万余人,其中留下姓名的仅有1.5万余人,大部分是无名英雄。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先后修筑了三座纪念碑来缅怀英烈,分别是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和无字碑。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修建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

1949年10月6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进驻井冈山茨坪村,并将红旗插上井冈山,自此井冈山宣告解放,失守19年的根据地,重新迎来了黎明。

1950年3月,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以内务部长谢觉哉为总团长,由中央各部门和省、地负责人参加的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毛泽东手书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锦旗和毛泽东像,分赴南方各革命老区进行慰问。时任湘赣边区慰问分团副团长、吉安地委书记李立带队慰问遂川、井冈山。他们每到一处,都深入调查研究,将革命烈士和老军人的信息登记造册,分发救济款、粮食、被服。实地慰问之后,李立向中央领导汇报了井冈山的情况,提出开发利用井冈山这块红色土地的设想。

10月26日,按江西省委指示,李立率考察组再次由遂川步行上山。经过三天考察调研,考察组在茨坪召开了群众大会,李立说:“我们是党中央、毛主席派来看望大家的,毛主席工作很忙,不能来,但他时刻想念井冈山人民……”并当场宣布三件大事:一、成立井冈山特别区人民政府;二、修建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和烈士墓;三、兴建一所毛泽东小学。群众激动地鼓掌,大家深感:“红军回来了,红军回来了……”

1952年,江西省政府拨出专款在井冈山建造纪念塔和革命烈士墓。茨坪东北面的山岗被定为修建纪念塔和烈士墓的最佳位置,山岗地势自北向南倾斜,阳光充足,可以俯瞰茨坪全景。那时,井冈山地区人口稀少,交通也不发达,除木材之外,当地没有其它建筑材料。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步行90公里山路从遂川县运材料,一路攀爬草林冲、下七坳、朱砂冲等十余座高山,来回一趟要花三天时间。就这样,群众不辞辛劳,将青砖、水泥、钢材,一包包、一根根运上山。

历时半年时间,革命烈士纪念塔建成了。当时的纪念塔以砖木结构为主,塔身为四方形,塔顶立一泥塑红军战士雕像。纪念塔前修建了革命烈士墓,安放了130多名烈士部分遗骸。

经过长年的日晒雨淋,砖木结构的塔身出现裂痕。井冈山党委、政府先后3次大规模改建和修缮,形成了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纪念塔。塔底扩建为边长为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宽4米,塔四面均镶刻“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整座塔基占地103平方米。塔前的烈士墓正面镶刻“革命烈士之墓”,两边刻有“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四周松柏长青,庄严肃穆。

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崖仙上,又称北山烈士陵园。陵园由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雕塑园、碑林组成。

烈士陵园建设于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为弘扬井冈山精神、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井冈山市委、市政府计划修建烈士陵园,邓小平同志为烈士陵园题写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自此,烈士陵园建设提上了日程。

1986年烈士陵园正式开始修建,期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革命家,书法家、雕塑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雕塑家为井冈山创作了19尊雕像。这19尊雕像或英明神武,或奔放洒脱,个个栩栩如生,充分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和英姿。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在去世前两个月,带病为烈士陵园题写了“巍巍井冈山,漫天杜鹃红”几个大字,这也成为了费老的绝笔之作。

1997年10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之际,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纪念碑使用了耐腐蚀的镀钛不锈钢材质,整体呈“山”字造型。远看像燃遍神州的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如直插苍穹的梭镖,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自此,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整体完工。

追寻烈士的足迹,传承英雄的精神。井冈山这块红色土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瞻仰、祭奠。

谭家述将军捐献无字碑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堂,矗立着一块汉白玉无字碑,前来参观吊唁的群众都会在碑前驻足,庄严行礼,三鞠躬,缅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无名烈士。这块无字碑是按照井冈山老红军、开国中将、空军副司令员谭家述临终前的遗愿,由其家人捐赠的。

谭家述(1909年—1987年),原名谭寿生,化名杨平,湖南省茶陵县人。老将军生前常对家人说,自己是革命时期的幸存者,虽然自己当上了将军、穿上了将军服,但很多牺牲了的烈士,比自己更有资格穿上将军服……他临终前立下遗愿,死后要将骨灰撒在井冈山这片红土地上,与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为伴,把将军服捐献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并用自己的积蓄制作一块无字碑,纪念那些牺牲的无名烈士。

1987年,谭家述将军逝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购买了一块优质汉白玉,邀请著名画家李可染之子李小可设计了一块无字碑,通体纯白大理石上,未刻一个字。碑前是用大理石雕刻的中央苏区时期颁发的红星奖章,洁净光亮,肃穆庄重。谭家述的家人把老将军的骨灰、将军服和无字碑一同送上井冈山。老将军英魂回归井冈。

据谭家述之女谭联娜回忆,后来她跟随红色旅游团回了一次井冈山。领队带大家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走进烈士纪念堂大厅,领队认真地介绍了无字碑:“这块无字碑是一位老红军离开井冈山参加革命,60年以后又回归井冈山的见证。他的英魂在这儿,和井冈山牺牲的无数无名烈士在一起……请大家一起向烈士行礼,三鞠躬。”谭联娜站在众多参观者当中,眼含热泪,激动万分。每当回忆起父亲,谭联娜都会哽咽,她说:“我们制作无字碑的初衷,只是为了完成老人一个心愿。没想到无字碑能够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对于父亲那一辈人来说,留不留名或许不重要,但他们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一部分,值得永远传承下去……”(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