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同事一起入住半坡乡曼伞村新寨小组开展“挂包帮”工作。
新寨小组距离县城近103公里,距半坡乡6公里,距村委会3公里,海拔1900米,整个小组共有户籍农户19户75人,常住农户16户7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2户58人。主要产业有林脂、茶叶等。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在党的各项支农惠农和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下,新寨小组的乡亲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已经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并朝着小康生活不断迈进。
此去之前,我们就商定要在周末去,让小组里周末回家的孩子们也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大手拉小手,手手相牵。此去要落实的几项工作,一是要组织群众把新寨小组刚硬化不久的道路路肩建设完善好;二是要把寨子里那间长期无人居住存有安全隐患的老房子拆除掉;三是动员各家各户进一步打扫家庭卫生,同时组织打扫小组内的环境卫生;四是开展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宣传,教育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入住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召集全小组的男女老少开会,讲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和扶贫政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把要修路护路,打扫卫生等工作同大家进行了商讨,大家对工作安排表示赞同。
会上,我们还布置了“作业”,第一,第二天晚上继续开村民会议,请大家务必参加;第二,要求全体村民加强对扶贫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明晚村民会议上进行有奖知识问答;第三,明晚的会议首先从讲故事开始,每家每户派一个代表,讲一讲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最心酸和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按照当晚的村民会议决定,第二天各家各户自己打扫屋内屋外和庭院卫生,把家中紧急的农活做完,准备参加接下来的集体义务劳动。
第二天晚上,村民陆续到来,会议开始。首先是知识问答。按照前一天晚上宣讲的内容,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新中国是哪年成立的?到现在我们已经建国多少年了?”在乡上读八年级的男孩说出了建国的时间,但没人答出来已经建国多少年,大家开始掰着手指头算。
“如果某一户建档立卡户家中的某一个人生病了,在乡卫生院住院,用了1000块钱,政府补助多少?自己支付多少?如果生病的人不是建档立卡户,又是如何补助和报销的?”
“谁知道多少岁可以领取老年补贴?老年补贴每个人每个月补着多少钱?”
“一百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每年发给多少钱?”
“住校的小学生享受哪些国家补助?”
“请大家说说你家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又是如何脱贫的?”
……
大家积极答题,他们边答我们边讲解,不一会儿功夫,数十件香皂、牙膏、洗洁精等小物品被领光了。
按照前一天的规定,故事开讲了。
生于七十年代中后期的小李兄弟讲到:“我在乡上读初中是90年代初,那时候家里特别困难,没有饭吃,我们吃的是玉麦米,一颗玉麦籽整成两三瓣,大瓣大瓣的,还没有现在喂猪的精细。6公里路,到学校不但是走路去还要抬着柴去,交给学校卖得几分钱……”
生于50年代初的姜大叔说:“我们那时的苦才叫真正的苦,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想不到后来日子会这样越来越好,有了吃的穿的,住上了好房子,还用上了电,有电视看,政府帮修了路,还发给各种补贴,好处是讲不完了……”
李大爹说:“现在娃娃读书国家帮供着,哪个疼病住院国家帮报销,政策实在是好啦……”
说着说着,已经没人讲心酸的故事,没有人在“忆苦”,而是全部都在“思甜”了。
我的同事——挂包人员小杨也不由自主加入其中:“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家姐妹多,小时候家里很困难,读初中时,我非常想要一辆自行车,每天都去买自行车的商定里看啊看,想啊想,但梦想终究没有实现。如今,买自行车对于多数农村家庭已经不是问题了,这次,我就是开着自己的车来和大家一起工作的……”
大家你说罢我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发言,谈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谈出了以往与现在生活的种种,谈出了自家和身边今非昔比的生活,谈出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红红的火塘温暖着我们,映照着每一张平静祥和的面容。
睡觉时,我们发现主人李嫂一家竟然给我们的床上铺了两个鲜红的毛毯,说是一个用来垫,一个用来盖。我们说没这么冷,不必要这么“夸张”,但李嫂的儿媳小熊坚持说“就这样”,我们只好听从。
睡在柔软暖和的床上,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些经历,其实,我也想和大家分享我小时候没有衣服鞋袜穿以及没有被子盖的寒冷冬夜里,我们一家人被冷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正如我母亲所言,要过上现在的日子,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过。
夜深了,窗外,一片安宁。(景谷县纪委监委 陶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