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红河州纪委监委在整合力量、精准监督上下功夫,聚焦“微腐败”治理,紧盯“微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持续发力,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防止基层“微腐败”
紧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用早、用准、用足、用活“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对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违纪迹象或轻微违纪行为扭住不放。
“通过紧盯‘关键少数’,准确把握运用‘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运用廉政谈话、约谈等方式紧盯‘关键少数’,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教育提醒,抓早抓小,关口前移,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河口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道。1至10月,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99人次。
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打通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这是金平县开基层“微腐败”治理的一个缩影。该县派出谈话组,主动下沉到13个乡镇和14个县属部门,对党政班子成员开展“蹲点式”谈心谈话,让监督有深度、有精度、有温度。
开远市聚焦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牵头组织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漠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以及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及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共排查出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25个,制定整治措施60条,完成问题整改19个,发现并查处侵害群众利益案件2件2人。
用制度给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管好“钱袋子”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用主要精力抓好基层“微腐败”整治,把规范权力向基层做实,通过多种方式给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管住“钱袋子”,筑牢监督执纪第一道防线,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各县市向乡镇派出监察室,划出履职“跑道”,将处于监督盲区的人员管起来,将监察全覆盖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元阳县开列监督清单,严格按照“一周一任务、一周一交办,一周一反馈”的工作机制,提前“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结合工作实际开列监督检查清单,切实增强了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监督清单,转换思维,推进监督由“被动式”到“主动式”的尝试。
绿春县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人员行使公权力情况的监督。聘用93名村级监察联络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监察网络。平河、半坡等乡镇结合实际,制定了《乡村(社)监察联络员管理实施方案》,划定了监察联络员联络内容,明确了监察联络员的权利和义务。
屏边县白云乡在实行行政村“村财乡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村小组财务纳入“村财乡管”,坚持“四个不变,一个不准”,将村组所有资金全部纳入白云乡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账户统一管理。
完善举报网络,不让“微腐败”成为“大祸害”
信访举报工作是监督执纪的第一道工序,是问题线索“主渠道”,也是反腐民意的“晴雨表”。红河州运用通信、访、网、电、新媒体等手段,吸引群众监督,鼓励社会大众监督,坚决把好第一道关口。
“在接访中决不激化矛盾,决不贸然打断话题,决不下‘逐客令’,用‘一杯茶、一席话、一脸微笑’构建有温度的‘窗口’。”河口县纪委监委信访室负责人说。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线索,筛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线索,实行包案办理,带案下访。
蒙自市文澜街道成立脱贫攻坚举报中心,固定专人受理来电来访,并将举报内容、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信息在全街道36个村(居)委会、社区及街道办事处醒目位置张贴公布,在街道办事处和各村(居)委会、社区悬挂群众信访举报投诉和民情收集箱,并通过微信、QQ等方式广泛宣传,扩大知晓率。把清廉文化向基层浸润,推动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向基层延伸,唤醒基层党员党的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把握方向、树立导向,帮助村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自律意识,固守廉洁本分。
开远市突出民族特色,采取规模小型化、语言鲜活化、队伍群众化的方式,借力25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村村响工程,将廉政教育、政策宣传延伸到基层一线、渗透到千家万户,发挥村村响“小喇叭”作用。(余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