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韩愈在《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中,称赞杨燕奇“不畏义死,不荣幸生,故其事君无疑行,其事上无间言”。其中“不畏义死,不荣幸生”的意思是说,不因为正义献身而感到害怕,不因侥幸得生而感到高兴,表明了作者对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推崇褒扬。
关于“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古人已有不少论述。如,《孟子·告子上》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墨子·贵义》云:“万事莫贵于义。”《墨子·天志上》进一步指明:“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汉书·武帝纪》亦谈到:“仁不异远,义不辞难。”义字当头、舍生取义、重义轻利……大量类似成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赓续至今,其中蕴含的大德大义、公而忘私的义利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重要基石。
关于“不畏义死”,有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一次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敌人正在攻城,友人劝荀巨伯赶紧离开,荀巨伯却不肯舍弃朋友而去,并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后来,敌人被他感动,撤兵而去。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抵抗元兵,失败被俘后,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这种高尚的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再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却坚持与日寇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宁可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的邱少云等无数革命先烈,以及曾许下“我渴望着更多的牺牲奉献”的铮铮誓言、为完成任务失去了双手双眼的当代扫雷英雄杜富国,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汇聚成“不畏义死”最有力的注脚。
至于“不荣幸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是幸存下来更要“好好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周恩来同志曾说:“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的,我们是幸存者,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他一生多次遇险,更加理解“有意义地活着”的深刻道理,也更生动地诠释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情怀。最近,95岁老英雄张富清的光辉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千万人为此深受感动。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九死一生得以幸存下来的他在1955年转业后,悄悄地藏起了军功章,主动选择到湖北省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了一生。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始终表现出哪里最困难就去哪里的勇气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担当,用爱国爱民的实际行动赋予了“不荣幸生”更为深刻的涵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应更加自觉地继承先辈们的遗志,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忧国不谋身,忧民不惜命,立足本职岗位,不务虚功、干在实处,不断将“不畏义死,不荣幸生”的精神发扬光大。(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