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昭通打瓦村,晨雾和浓霜已是常客。围着热乎乎的火塘,王秋婷一边跟村民聊天,听取村民的困难和期盼,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着:王方明,花椒1亩、土地10亩,猪4头、鸡30只……在打瓦村履职一年多,王秋婷的足迹在22个村民小组之间不知来回了多少次。在她把双腿走得红肿疼痛般地努力下,打瓦村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然而,这朵打瓦山上美丽的索玛花,却在群众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因遭遇车祸不幸殉职,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定格在了她倾注心血的一方热土上。
王秋婷的离逝让人扼腕叹息,不禁泪目。这个外表柔弱的小姑娘用甘于奉献、真挚为民的情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以来,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被派往扶贫一线,他们立下愚公移山志,以明确的思路、精准的举措,苦干实干,把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变为生动实践。
《奋斗》里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拿走什么,而是要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王秋婷就是这样的一个“奋斗者”。当组织安排她前去扶贫时,她没有任何畏惧,也没有多余言辞,默默地收集整理脱贫攻坚政策等相关资料,准备开始扶贫工作。驻村后,她与村干部不畏酷暑、不怕风雨、不惧虫蛇,穿丛林、越荆棘寻找水源,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她与驻村队员上争政策、下摸村情,打通了打堡、白岩两个村小组的“最后一公里”,使天堑变通途;她帮助村民销售高山蜂蜜,劝返辍学儿童,捐赠旧衣旧物……她和队员们的辛劳和付出使打瓦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扶贫战场既考验扶贫干部的能力和智慧,更检验扶贫干部的“初心”。驻村后,王秋婷走烂了从城里带来的两双运动鞋,经常披星戴月赶夜路,入户联系群众。艰苦的扶贫环境不但没把王秋婷“吓跑”,反而让她在一次次围炉夜谈、一次次实地查看中,坚定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增强了肩负使命的责任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王秋婷彰显的忠诚、担当、为民品质获得了组织的认可,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也会有流血牺牲。得知王秋婷离世的消息后,曾被她劝返复学的女孩在校园里痛哭,村民也心情沉重地一夜未眠。
花信年华,当许多人还未走出父母的羽翼时,王秋婷已在工作中独挡一面,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业务能手;初入职场,当许多人还未找到职业发展的目标时,王秋婷已作为优秀干部被派往扶贫第一线;虽然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但她工作细、作风实、能担当。这位90后的纪检干部把青春献给了“最有成就感的事业”,用奋斗铸就了攻坚战线上的坚实脊梁。
王秋婷虽然走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所谓青春,就该心无旁骛,向着心中的梦想攀岩,在伟大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昆明市石林县纪委监委 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