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到农历五月,我们怀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家国情怀,更怀念屈原的志高和行廉。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述,屈原《离骚》,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以讽刺时政,阐明广阔崇高之道德,国家治乱兴亡之道理。《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文章内容细小含义弘大,所举浅近事例意义深远。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自觉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蜕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超脱于尘世之外,不沾染尘世污垢,从而达到洁净地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甚是称道屈原坚贞爱国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屈原羡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理想主义,蔑视贪鄙贵族。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在内政上,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同时,主持楚国外交事务,主张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改革内政,导致许多贵族与他为敌,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廉洁的人。
放逐中,屈原先后创作了《涉江》《哀郢》《怀沙》《抽思》《思美人》《离骚》等作品。《涉江》记叙了诗人从鄂渚到溆浦的行程,抒发了诗人对于楚国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情绪,以及坚持崇高理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抽思》忧民忧国情绪激烈而悲愤。《思美人》表现了诗人坚持改革政治的主张。《哀郢》写诗人离郢东迁,仍然心系楚国,抒发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怀沙》诗中,屈原鄙视所有的毁谤中伤:“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俊疑桀兮,固庸态也。”痛斥贵族当权派“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坚持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屈原以死自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其操守廉洁自律,其胸怀光明磊落,其意志坚定不移。流亡期间,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国即将被吞并,屈原眼看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依然不舍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表明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抗秦到底的决心。
屈原死后,楚宋玉、唐勒、景差之辈,都只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为国家前途命运考虑,敢于为国家不惜个人生死。
屈原投身汨罗江百余年后,汉朝贾谊写赋凭吊屈原。太史公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大志不能实现而痛心。太史公“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五月五日原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爱国、忧国忧民,“九死不悔”、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可与“日月争辉”,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尤加强烈和明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思想里的“爱国、求索、不屈”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和灵魂。
对屈原,思之想之敬之,其高志,当传承发扬,其行廉,当谨然践行。(范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