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流芳百世的伟业,没有用之不尽的万贯家产,但是,他无声的家训,却成为我心中照亮我前行的一盏不灭的明灯。
我父亲原名尹正春,50年代末出生于屏边县一个边远的小山村。16岁那年,带队经过的一位部队首长说我父亲“勤劳朴实又有一腔热血”,于是便带他走出大山,为他改名保安,意为保卫国家安全。从此,父亲更坚定了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信念,十八岁就入了党。
1979年,在边境作战时,父亲和战友奉命坚守被誉为“八十年代上甘岭”的某高地,这里地势险要,兵家必争,敌人觊觎已久,父亲和战友们不仅要克服猫耳洞缺水、少粮、潮湿、闷热等恶劣环境,还要时刻提防越军偷袭。
一个傍晚,突然有一队敌军向阵地偷偷包抄过来,“有敌人,战斗!”说时迟,那时快,父亲抄起冲锋枪狠狠扫向敌人,一下就撂倒两个,恼羞成怒的敌人集中火力向父亲一阵猛扫,父亲腿部中弹一下倒在血泊之中。千钧一发之际,我方援军及时赶到,父亲与死神擦肩而过。
前线四年出生入死,父亲退伍回到老家农村,先后历经了护林员、村文书、村支书、乡武装部长、副书记,直到全票当选乡长。记忆中,父亲永远是忙碌的,无论哪里有需要,总是第一个出现,开会、下乡、下乡、开会,周而复始,常常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偶尔回来,又忙着照顾卧病在床的爷爷奶奶,不是抬水洗脚,就是端屎端尿……
下班时间在家里,父亲仍然十分忙碌,随时都有群众找到家里,不是批资金、要物资,就是哪里又闹纠纷、来家里上访。
当时我还小,特别不能理解的是,如果群众说完事情,刚好遇到吃饭时间,父亲不仅不留人吃饭,走的时候还把老百姓带来的土鸡蛋等物品算成钱给人家带走。结果在我家里,常常出现群众死活不要、父亲坚决不依的“拉扯”场景。
每次遇到这些事儿,我们姐妹俩都会说父亲不仅“不近人情”,而且总有忙不完的事情,眼里“没有我们”。
每每说到这些,父亲总是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要为老百姓多办事!你们还小,不懂!”
后来,我和姐姐外出上学,先后于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我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从硝烟中缓缓走来的父亲,看到了父亲下乡时泥泞的脚步,看到了围坐在火塘边满眼期盼和无限憧憬的老百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不善言辞的父亲为何总是“不近人情”,总有忙不完的事情。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才无愧于苍茫大地,无愧于父母养育,无愧于党和组织栽培,无愧于群众期盼,无愧于为这片红土地洒尽最后一滴热血的先烈!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清。父亲的一生,是平凡无奇、朴实无华的。是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流芳百世的伟业,没有用之不尽的万贯家产,但是,父亲报国家、孝为先、勤为民、廉为公的拳拳之心,就是留给女儿最宝贵的财富,就像一盏明灯,永远指引和激励着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红河州纪委派驻州交通局纪检组 尹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