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云纪时评】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发布时间:2018-03-27 07:10:13   来源:大理州纪委

近日,云南省纪委省监委下发《关于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宴请的操办标准:婚事双方宴请总人数控制在200人(20桌)以内,宴请每桌菜品不超过12个,荤菜不超过6个,每桌费用控制在200元以内,烟酒支出不超过每桌支出的30%等。此外,明确随礼上限,参加宴请的赠送礼金或礼品价值不超过100元。具体实施细则,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据此作出具体详细规定。

细读通知,就会发现这是一份前期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遵循当地基本风俗习惯并且经过多方慎重考虑的通知,针对性和操作性强,规定人性化,出发点是为了营造乡村新风、为群众减负,增强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但通知一出,随即引发媒体和社会的极大关注,网络上也出现反对和支持两种声音。反对者认为“管得宽”,婚丧喜庆是当地的风俗、群众的私事,只要不涉及法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支持者认为“应该管”,移风易俗需要政府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并针对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措施。

到底是“管得宽”?还是“应该管”?可以从现实情况中一探究竟。当前,一些农村攀比风愈演愈烈,“人情债”已经不堪重负,群众越发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有的村民想方设法办酒席收礼金,36岁提前办60岁的寿宴,母猪下个崽,也要请客;有的村民打一年工挣钱,就是为了年底自家办个客事和上份子钱;有乡亲收入低的一年,礼金可以令其脱富返贫;一些乡村基层组织把村民的婚丧喜庆完全看作群众私事,放任不管,任由不良风气在村庄蔓延……可以说,婚丧嫁娶从简,已是社会之所需、民心之所向。

对多数群众来讲,与其说是“自愿”,倒不如说是被礼金所绑架、被歪风所裹挟。不少群众因此深有感触,苦不堪言,有的人知道这样送出去、整回来,无端增加酒水钱,还伤精费神,可回头一想:“送了不能白送,也要想办法整个酒捞回来呀”,于是深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恶性循环。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有外力介入。当前农村客事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就好比是民风民俗上附着的“灰尘”,如果任由歪风陋习发展下去,整个社会都将遭受损失。但好风尚不会自动到来,相关部门和乡村基层组织要行动起来,发动群众,才能驱走邪风陋习,迎来文明。事实证明,省纪委省监委介入下发通知引导新风、规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不少村干部表示:“现在文件下发了,我们管理起来也有了底气。”更有村民用该通知文件为自己撑腰:“有了这个规定,以后份子钱的负担减轻了。”

当然也要看到,风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移风易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要从长远考虑、根子治理,不可操之过急,刮“一阵风”,更不可“一刀切”,用禁止替代管理,关键是通过合理的、人性化的引导管理,以及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唤醒和激发群众自觉。在当下,特别是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引导老百姓改变错误的观念,如果在实践中,能让主动移风易俗的群众尝到“甜头”,而让搞攀比之风的群众吃到“苦头”,风气自然就会得到根本的扭转。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也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移风易俗。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好头,做好表率,基层党组织更要担起责任,带领群众,挥帚清扫附着于民风民俗上的“灰尘”,破除陈规陋习,清除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大理州纪委州监委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