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岁月如歌,40年风云激荡。改革开放至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个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共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新时代,祖国各地处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新图景。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融合发展开启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城市发展波澜壮阔,我们经历了世界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呈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网友“武宁小哥”: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槐的这首《冲麓村居》可以说是今天武宁县珊厦村的美丽写照。1978年,珊厦村全都是清一色的土坯砖墙。经过40年的发展,珊厦村修起了水泥路,每家每户都建起了新房,不少人家还盖起了楼房。如今,珊厦要建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打造成“记得起乡愁,留得住碧水”的田园特色小村。新时代催生新希望,新希望引领新作为。40年来,珊厦人一步步把家园建设得越来越美。
上图为江西省龙南县龙南镇马牯塘旧貌,下图为现在的马牯塘城乡新颜(江西省龙南县纪委监委 赖龙苹 供图)
网友“陌陌小雨”: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很大,我家门前的路从双向两车道变成了双向四车道,已经成为城区主干道,根据统一规划,路旁的大部分民房都被拆迁,村里人纷纷住进了政府安置房,村子周边相继开发了一大批商品房。去年,九江县“撤县设区”,成了九江市柴桑区,我们村也更名为社区了,从村民到市民,大家都高兴地说:“我们是城里人了。”
网友“濮山淮水”:改革开放40年,家乡县城面貌的巨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80年代,大街边都是破旧瓦房,屋顶盖着茅草,街道只有4米多宽,一下雨泥泞不堪。“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土灰路,雨天‘水泥’路”,是老百姓编出的顺口溜。如今,面貌大大改观,路宽了,街道靓了,公园建起来了,环境卫生与以前相比可谓是今非昔比。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上图为山东省莱阳市昔日七星街,下图为七星街现状(山东省莱阳市建设局 尉胜林 供图)
网友“清莲埇桥”:我的家乡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改革开放40年来,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座标志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新城区拔地而起。目之所及,楼高了、街多了、路宽了、景美了。当前,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网友“风过无痕a明”:40年前,家乡共青城还叫“共青垦殖场”,基础设施薄弱、人烟稀少。40年来,从年幼走向成熟,共青城已经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完备的城市。流逝的是奋斗过的时间,留下的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生于斯,长于斯,共青城人用热血展望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 助力发展“行稳致远”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40来,随着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交通方面的巨变缩短了距离,包括空间上的地理距离,还包括人们之间心的距离。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更为我国交通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
网友“湖南道州周林”:在革命老区道县,改革开放初期,只有207国道通往永州市,其中有一段经过紫金山单江岭的50公里山路,一边峭壁林立,一边沟壑纵深,道窄弯急,事故频发,过往司机叫苦不迭,一到冬天天寒地冻时,必须绕道广西全州县才能到达永州,迂回几百里,交通成为道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多年发展,道县相继有洛湛铁路、厦蓉高速公路经过,途经单江岭的地段也打通了山底隧道,道县通往永州的路程缩短40公里,时间减少2小时。如今,道县北通永州、长沙,南到贺州、梧州,东去郴州、广州,西至桂林、柳州,一天之内均可往返。
上图为四川省新津县南河昔日的浮渡,下图为现在的南河跨河大桥(四川省新津县纪委监委 蔡胜秋 供图)
网友“lyj661231”:我的家乡在砀山,三十多年前,我小舅去了新疆,因交通不便,与家人只有信件往来,每每给母亲读信,母亲都热泪盈眶,思亲之情满溢。去年,小舅邀请我们全家去新疆看看。我在手机上订购好车票、机票,从砀山至郑州一路高铁,从郑州乘飞机直达乌鲁木齐,下了飞机,表弟早已在机场驾车等候,不到一天,亲人相见,互诉衷肠,尽享天伦。
网友“铜都德兴”:40年改革开放,感触最深的就是距离在缩短,无论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是心与心的距离。记得小时候去省会城市的舅公家,总是要早早起床,辗转一天,又累又费时。现在,家乡的小县城有了高铁站,去省会只需一两个小时,出行便捷,一身轻松,当天来回也赶得上。周末闲暇,还可以乘坐高铁到周边的景区游玩,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只是基础设施的变化,还促进了人们精神层面的丰富。
上图为昔日泥珠河上简易吊桥,下图为现在泥珠河上的普立大桥(云南省宣威市纪委监委 丁亚琼 供图)
网友“仙源利剑1”:我的家乡位于赣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亲眼见证和目睹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立了支线机场,从家到机场只有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建了高铁站,数条高速公路也在境内穿过,极大方便了老乡出行,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因此节节攀升,这些都只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绩的剪影。
网友“suifeng”:多年前,家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平常外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因为交通不便,村子几十年没什么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稳步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乡间土路,再到乡镇通油路、村组通水泥路、户户通硬化路,一条条掩映在鲜花绿树中的农村公路,成为家乡人民满意的致富路、幸福路。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更多人实现“安居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住房问题自古以来是民生的重大问题,关系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40年来居住条件的变化不仅展现老百姓生活的日益美好,也折射出时代进步与发展。
网友“SLHJ”:40年改革开放,我的住房梦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刚参加工作时,我住在单位一间13平米的宿舍,只有一床一桌和一些锅碗瓢盆,上厕所要到几十米外的公共厕所。进入新世纪,我和爱人用多年积蓄购买了一套80平米的二手房,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前几年,我又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新房子,管理更规范、环境更优美,还有固定车位。我家住房经历的“忧其屋”“有其屋”“优其屋”三部曲,不仅透出了老百姓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也折射出祖国日渐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
上图为江苏省响水县恩覃村村民居住的老屋,下图为该村经过新农村建设后的村民新居(江苏省响水县纪委监委 赵锦 供图)
网友“清泉叮咚”:改革开放40年,“家居”变化折射时代进步与发展。小时候,我们一家数口挤在三间茅草屋里,一到下雨天,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土地承包到户,父亲母亲日夜勤劳操持着家里田里,哥哥姐姐相继成家立业,家里一下子盖了五间砖瓦房,窗明几净,面貌一新。再后来,取消农业税、乡村经济振兴发展,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再回到老家,全是三层的花园小楼,这可是城里人说的“别墅”。
网友“ZJQ狮子”:90年代初,我家同二伯家挤在一个小院子里,两大家子人住在一起难免吵吵闹闹。随后我家到路边盖了两间小瓦房和一个茅草房,茅草房作为平时烧火做饭的厨房。爸妈勤劳肯干,我们家的房子在不断地更新换代,1994年,小瓦房改建成带走廊的房子,2008年,带走廊的房子扩建成带前后院的房子,2015年,又建起了三层楼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我们这个皖北农村家庭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上图为云南省陆良县大莫古镇戛古村旧照,下图为戛古村旧貌换新颜(云南省陆良县纪委监委 王勇 供图)
网友“上官磊2018”:在我的家乡,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的平板房取代了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简单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有上下水道,质量有保障,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独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网友“月光晒谷”:40年前,我们一大家子七口人,住着两间又低又矮的草房子里,可谓是“冬冷夏热”。40年的改革开放,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姐弟五人也相继成家,不管村里的、城里的,都有各自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单单我这个小家,六口人就拥有乡下、城里两处房子。住房条件改善了,家人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冯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