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组关键词】从《渴望》到《战狼》

发布时间:2018-12-13 07:42:5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纪检监察报

直到今天,51岁的石大成依然时常回忆起小时候偷偷看电影的场景:躲在影院角落里,一到银幕亮起就钻出来,银幕上轮番上映过《小花》《庐山恋》《少林寺》……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只有10岁的刘卫国第一次看到了电视机——一台还不如两个巴掌大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还要凭票才能买!”

1988年,陕西,一台黑白电视机能引来众多邻居一起观看

40年,仿佛须臾之间。从露天电影到巨幕电影,从黑白电视机到网络电视,从全村一台电视到用手机追剧……光影流转中,存储下所有中国人的美好回忆。今天,石大成从偷偷看电影的孩子成为了一名电影从业者;刘卫国家里的电视机已经多到可以一人看一台;《战狼》《红海行动》《欢乐颂》们早已把《敌营十八年》《霍元甲》《渴望》变成了久远的记忆和情怀。

这一切的原动力,都来自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从“无米下锅”到打造“跨越三十年的经典”

“这电视刚用了三年,也鼓捣顺手了,我可不要新的!”

今年62岁的王广斌,是一名北京的退休教师。看着儿子搬来的一台新款曲面液晶电视,他心里挺高兴,但嘴上还是一个劲儿地责怪儿子乱花钱。

“这电视够大,还能上网,你想看啥,一点进去,就能看了。你把这台新的放在客厅,那台旧的,我帮你挂在卧室墙上。”儿子的安排恰到好处,王广斌欣然接受。

“这‘怀旧经典’栏目里还有《西游记》啊!”儿子调试着新电视,一句话让王广斌跟老伴一下子提起了兴致。

86年版《西游记》剧照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久违的熟悉旋律响起,王广斌的思绪似乎也一下子回到了往昔。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也为电影电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次年,邓小平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致祝辞,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电视剧需要有个飞跃。”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

想法有了,可是横亘在眼前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人力不足、技术不足、经验不足,尤其是没有好剧本,想拍出一部电视剧,简直是“无米下锅”。

1980年,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想到了一个办法——改编小说。次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改编自作家唐佩琳同名小说的《敌营十八年》。整部剧只有9集,镜头也只有2000多个,却拍了100天。王扶林说,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这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演员要等上半天。”

1981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会议上,提出要把四大名著搬上电视荧屏,最先提上议程的是《西游记》和《红楼梦》。可制作如此大体量的电视剧谈何容易,在那个时代,电视剧制作的水平跟得上吗?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西游记》历经6年拍摄,《红楼梦》也拍了3年,两部剧作相继于1986年、1987年播出,一经播出即造就了轰动一时的收视奇迹。随后,《三国演义》《水浒传》相继开播,中国四大名著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电视改编,也成就了一代人的荧屏记忆。

如今回看,80年代那些经典电视剧,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西游记》团队走遍千山万水,足迹踏遍26个省(区、市),拍摄过程之艰难堪比唐僧师徒取经。而《红楼梦》剧组呢?则完全像是艺术创作——请来红学大师周汝昌担任顾问,一群演员生活在一起,研读原著,学习琴棋书画,每天做形体训练,就为了沉浸式培养角色气质。

这几部电视剧后来重播了多少次?恐怕数也数不清了。在接下来近三十年间的无数个暑假和寒假里,人们总能在自己不断更新换代、不断变大变薄的电视机里,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演绎着熟悉的故事。

屏幕里普通人的爱恨悲欢,让大家操了不少心

“宋大成到底娶不娶慧芳啊?”

刚刚步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问题成为了当时困扰普通老百姓的“难题”。

这是在说当年播出的一部万人空巷的“爆款”电视剧——《渴望》。在那个电视机尚不普及的时代,邻里间凑在一起看《渴望》成了一道风景。剧中的女主角刘慧芳与王沪生、宋大成等普通人的爱恨悲欢,让大家操了不少心。

1990年电视剧《渴望》开播,曾经万人空巷

在四大名著创造荧屏经典之后,影视剧很快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改编著名文学作品,而是转向关注老百姓生活情感需要,呈现普通人的生活——自此,文化“流行”起来了,流行也“文化”起来了。

1990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已经上小学的王慧,和自己家刚买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拍了张合影。打开电视后,她第一次看到了《渴望》,从此也开启了与这部电视剧之间二十多年的故事。

“我记得很清楚,女主人公叫刘慧芳,身边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知识分子王沪生,一个是工人宋大成。后来慧芳跟总是伤害她的王沪生结了婚,宋大成却仍旧默默奉献自己……”一部总共50集的电视剧,每一集的内容,王慧至今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

在1990年12月7日的《北京日报》上,记者这样评价《渴望》:“看《渴望》就像吃多了油腻,泡壶酽茶,再嚼口脆萝卜,清心败火;就像老街坊串门,说说老宋、老王家这些年有什么变化。”一座四合院,一栋小洋楼,两组四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这些家长里短、满是生活气息的故事,在后来的《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电视剧中俯拾皆是。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文艺工作近50年的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所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真正的优秀作品,一定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直到今天,每当耳边响起《渴望》中那首插曲《好人一生平安》,我们依旧能从这熟悉的旋律中,听到平凡生活的幸福图景。

影视剧里不仅是现实的温度,还有时代的印记

“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战狼2》的上映,让2017年的暑期很热血。连续刷新多个记录,总票房达到56.8亿人民币,不仅让国内观众纷纷为其点赞,还将观影热传到海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影院,创造了难得一见的爆满上座状态。

《战狼2》好评如潮

近年来,《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影片,频频实现口碑与市场双丰收。它们击中人心的,不只是影片的“燃”,更有现实的“真”——多取材于真实事件。影片中,中国军队在索马里海域解救中国商船、在战乱国家营救中国公民,中国大使馆全力保护海外同胞、维护中国公民权益,一个个紧要时刻、一系列生死救援,让人动容之余更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当中国逐步走向世界,当更多国家将目光投向中国,那些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变得更加显性、生动,它们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也促使着我们和时代一起进步,与岁月共同成长。

如果要在文艺领域寻找一个观察中国的窗口,非影视剧莫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无数激励人心、感人至深、温润心灵的好故事,影视创作也因此有了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其丰富性、开放性与改革开放初期“无米下锅”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影视剧里呈现的,不仅是现实的温度、生活的质感,还有时代的印记——

改革开放大潮中,优先发展的广东一带,成为许多年轻人眼中的天堂,打工潮悄然兴起。1991年,《外来妹》来了——赵家坳的赵小云、阿芳、凤珍、靓女等青年男女怀着梦想来到广东,开始了通过打工改变命运的生活……

农村青年进城带来了新的故事,城市青年出国也带来了新的故事。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描述了人们对遥远又陌生的美洲大陆的好奇与向往。“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的语句,成为了对20世纪90年代初出国热潮的写照,同时也告诉人们,“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

此外,《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直面经济发展背后滋生的腐败问题,《士兵突击》刻画当代军人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十八洞村》反映基层一线的扶贫故事,《可可西里》关注严峻的生态环保问题……影视剧的创作紧紧追随着时代,将社会的细微变化折射在银幕与荧屏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多样的现代化生活样态,看到了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

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改革开放的40年,与荧幕中的40年,时空交叠,同生共长,这是艺术与时代的巧合,更是生活和创作的必然。影视剧是时代的镜子,照出的是大众的心声、时代的脉搏,是沉淀在岁月长河中最生动的年代记忆。

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都无法忽视掉这一厚实又亲民的文化载体的参与——一部部影视剧,就如同那徐徐清风,吹过了荧幕,也把这时代的变迁,留在了你我的心间。(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