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是百姓“菜篮子”里不可缺少的副食品之一。
然而40年前,鸡蛋却是百姓“菜篮子”里的“稀客”。那时候,我家平时不怎么舍得吃鸡蛋,但每到端午节,这天的早上天不亮,母亲就把煮好的鸡蛋放在我们兄妹的枕头旁。仅有的几个鸡蛋,我们几个小孩也舍不得吃,用它在炕上滚来滚去做游戏,一直到鸡蛋壳碎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吃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不论谁生病了,母亲就要做一碗鸡蛋汤给病人喝,但是往往生病的人没有胃口吃,没病的人馋得直流口水。家里来客人了,母亲也会煎荷包蛋招待客人,小孩子只能闻到那荷包蛋散发出的扑鼻香味。再就是女人生孩子,小孩过生日,这些时候都能吃上鸡蛋。有时候,母亲去探望病人,或者走亲访友,也会拿出攒了好久的鸡蛋。除此,大部分鸡蛋是用来换钱贴补家用的。
我读小学时,有一天,我向母亲要钱买纸钉本子,等了大半天,母亲也没给我钱,而是凑齐了10个鸡蛋让我赶集卖了换钱。在那个年代,一群鸡就是一个农民家庭的油盐酱醋、灯油火耗,就是小孩子上学念书的课本纸笔。每天从生产队下工回来,母亲就直奔鸡窝而去,查看母鸡的“劳动成果”,一次次,母亲把鸡窝里掏出的鸡蛋放进一口盛着谷壳儿的坛子里。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平常吃鸡蛋为什么这样难,百姓为什么这么稀罕它。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鸡蛋越来越多了,价格也便宜了,鸡蛋成了百姓“菜篮子”里的“常客”。在乡下老家的那座小院里,仍然听得到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欢叫声,这时,母亲会一只手握住几分温热的鸡蛋,另一只手撒一大把玉米,及时“犒劳”那些下蛋的母鸡们。现在,母亲可以用收获来的鸡蛋毫不怜惜地煮着、炒着、煎着,什么大葱煎蛋、苦瓜炒蛋、鸡蛋炒韭菜等都是她的拿手好菜。母亲还常用鸡蛋做馒头,她说,这样就可以留住鸡蛋中的蛋白质。我夸她是会吃鸡蛋的“专家”,她说,就是鸡蛋多了才想出这么多的吃法呀。
鸡蛋确实多啦!太常见啦!超市里的鸡蛋食品名目繁多,琳琅满目;城里的街边小店里,卖蛋饼、蛋黄派的多的是,就连乡下也有很多蛋糕、鸡蛋大饼加工点。有一次,我特意到乡里烙喜饼。老板是个“50”后,交谈中得知,制作正宗的胶东喜饼关键是和面不能用水,而是全用鸡蛋,这样做出来的大饼才能酥软可口,耐储存。
近些年,农村土鸡蛋因为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也成了百姓“菜篮子”里的“香饽饽”。这不,在城镇大集上又出现了一些挎着篮子卖土鸡蛋的老年人,他们卖的是鸡蛋,收获的是兴趣和快乐。住在农村的老母亲也是饲养土鸡的“专业户”,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喜欢养鸡,每年春天,母亲都用老母鸡孵小鸡,院子里,常见老母鸡率领着一群小鸡仔, “叽叽喳喳”地叫,为小院平添几许活泼的生机。
母亲家的鸡蛋大多数到了子孙的“菜篮子”里了。母亲说:“现在鸡的品种好,饲料也充足,养鸡少,下蛋多,鸡蛋再多也用不着赶集换钱啦,政府发的养老费就够我花的了。”
40年前用鸡蛋换取柴、米、油、盐的时代,已经成了过去。鸡蛋在百姓菜篮子里从“稀客”到“常客”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网友“姜秀芳”供稿|曹静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