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亲朋好友欢聚,谈起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在供电所工作的段桂武不由感慨道:“从祖祖辈辈照明用小油灯,后来用上电灯,到现在用节能灯,家乡用电真是一年一个样,我作为一名电工,也为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感到特别自豪!”他的话也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人们说那曾是梦想。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段家村有近800户,2300多人,是下初公社第一大村队,交公粮占全公社的十分之一,也是全县远近闻名的红旗村。村里粮食产量较高,还有绣花房、缫丝房、磨坊、粉房、油坊、草制品、打铁、制钉、缝纫铺等十几种副业。
集体经济富裕了,1974年村支部研究安装电灯,这在下初公社是第一家。支部书记安排分管副业的支委带人北上牟平县柴油机厂买回了一台460型 60马力柴油机,又南下南京市发电机厂买回了一台40千瓦的发电机,随后成立电工组、建设发电站。
事有凑巧,正赶上下初公社高中物理课搞开门办学,同学们在物理老师带领下,吃住在村里,用了两个月时间,帮助村里逐家逐户安上了电灯,每家最多只安两个灯泡。
发电那天,全村像过节一样。天刚擦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坐在灯泡前,等着亮灯。村干部则都聚集在发电室,等着这一刻到来。柴油机响了,带动发电机转起来了,电闸合上,电灯亮了,全村一片欢呼。
刚用电时,油料全由村里负责,每天只限照明三小时,晚上六点到九点。每到八点五十,发电机就减一下速,电灯就眨一下眼,告诉村里人准备一下,电灯快回去了。“快收拾一下,电灯要回去啦。”每到此时,干活的、串门的都赶快结束。
发电站
到了八十年代,国家电网接到村里,村里不用自己发电了,电费虽说不是太高,但人们收入还很少,大家仍然很节省。那时候一个村只有一个变压器,电压还不太稳。家庭条件较好的,在买电视机的同时,通常会买一台稳压器。
2000年,村里圆满完成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由于电力设备老化陈旧、供电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电能损失增大问题。
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有的家还有空调。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农村变压器容量加大,加上电费也降低了,农村的晚上是灯火通明,以前城里人才能用的高档电器也逐渐进入了更多的农村百姓家。
“以前村民缴电费,要挨号排队,一些年纪大的人缴电费更不方便。你看现在缴费多方便,不用跑那么远的路了。”86岁的段云君深有感触。
现在除了能在农商银行营业网点缴电费,大家还可通过电费充值卡、代收费等方式解决缴费问题。而且已实行用电分段计费,要想节省电费,可以错峰用电、选时用电。
“现在用电方便了,电费便宜了,电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84岁的段桂翠自豪地说。
这就是我们村的“光明”之变,它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的一个方面。我们都坚定地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亮堂。(网友“段云明”供稿|曹静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