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十一: 从柴火到蓝火

发布时间:2018-10-13 09:11:09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一大早,妻子就在厨房里准备早饭,电压力锅里昨晚预约的粥已经熬好,豆浆机里的豆浆已经做好处于保温状态,包子已经热好,煎包在送来的途中……唯独儿子的早餐还没有着落。

正在这时,儿子揉着惺忪的双眼走出了房门,妻子听到声音问:“儿子,早上吃什么?”

“嗯,千层饼加火腿肠,再加一个鸡蛋、一杯甜豆浆吧。”

“好的。”说着,妻子拿出电饼铛,又从冰箱里拿出了网购来的千层饼。

在客厅看电视的母亲忍不住说:“这么大的孩子了,和大人一样吃就可以,不用另做了。”

我赶紧圆场:“现在都是个性化时代,每个人吃的都不一样,想吃啥吃啥,咱家也算简单的啦。”

母亲又说:“要不我说现在的早饭我都做不好了,花样多,设备还复杂。你小时候可是简单,早上顿顿烧点粥、热点馍、炒个青菜豆腐。”

母亲的话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三十多年前。

那还是八十年代初,我们家是传统的烧柴做饭方式,一个灶串两个锅,前面炒菜,后面做粥,一个人做饭得配一个人烧火,做饭的要和烧火的相互配合好,要大火就来大火,要小火就来小火,还要没有烟呛人,还要省柴,快做好时就不要再多填柴了……

小孩子是烧火的主力,烧火都很在行,什么样的柴适合做引燃的,什么样的柴火适合炒菜,一根木柴能烧多久……都摸得门儿清。寒冷的冬天,灶膛里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热浪烤得人浑身热乎乎的,母亲围着围裙翻炒着大铁锅里的菜,房顶上萦绕着淡淡的炊烟,这场景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回你还把厨房点着了,还记得不?”母亲的话又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那是我七八岁时,父母一大早到地里干农活,我起床后,就添水做早饭,前锅炒菜,后锅做粥,做好后热了馒头,把饭菜闷在锅里就出去玩了,没有想到灶膛里没有烧尽的柴火掉了出来,引着了厨房的柴堆。

“当时我在小伙伴家玩,隐约看着咱家这边树梢上冒烟,还在想这是谁家着火了呢。”我心有余悸地说。

后来,邻居们七手八脚的,拎着水桶、端着脸盆、舀着水瓢……帮忙扑灭了火,不过一间厨房也就毁了。那些天的饭都是在邻居家吃的。

“那时候,做顿饭都弄一身烟味,碰到没有柴火时,饭都做不成。”这种情况在慢慢改变,我回忆道,“记得是1992年吧,咱家烧上了煤气。”

“那是改革开放后,你三叔去广州跑长途,说人家那边煤气灶好用得很,给咱们亲戚一家捎了一套。”老父亲接上了话,“第一回用这个美了半天,人家设计得怎么那么好,一拧就打着了,火苗蓝丝丝的,里圈外圈都很均匀,真神奇!”

母亲插话说:“你爸最喜欢这个。用这个烙饼可方便了,火头好控制。不像以前的柴火锅,一会火大了一会火小了,控制不好要么生,要么烤焦。”

“做梦都没有想到能用上城里饭店用的煤气灶!”父亲高兴地说,“改革开放真的是劲儿大,物资全搞活了,生活条件马上上去了!”

父亲很喜欢这个煤气灶,尤其是来客人时,大火一开,炒锅架上,一会几个菜就好了。

这时,妻子已经摆好早饭,叫我们吃饭了。桌子上,中间摆着四个菜:西红柿炒鸡蛋、炒青菜、皮蛋豆腐、咸菜,旁边一大盘包子和两屉水煎包,每人面前一碗粥、一杯豆浆、一个鸡蛋。

母亲边坐边对父亲说:“看看,弄这么多样,也没有见多忙,厨房里还干干净净的,要是你,得叮叮当当地忙半早上。”

妻子插话说:“都是电脑设备,昨晚都设定好了,早上也不用怎么忙。做得比较清淡,想着还是清淡一点更健康,多吃点。”

“现在发展太快了,做饭都是高科技了,本来想着年龄大了,在家给你们做好吃的,没有想到这些厨具太高级了,我都不会用。”父亲笑着说,“我还是觉得那老式煤气灶好,一个旋钮,这头开,那头最大,简单好用。”

儿子忍不住了:“现在都网络时代了,设备都智能了,以后说不定一个手机什么都搞定。即使不做饭,手机上点点叫个外卖,一会也就送到了。爷爷,你得多学习啊。”

“改革开放40年,发展太快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咱普通老百姓都用上了,咱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了。现在是越发展越快,以后的美好生活都想象不到。”父亲感叹道。

一家人开心地吃着早饭,品味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本文由网友王磊提供曹静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