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原文】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安不忘危,才是生存发展之道。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
(隋)王通《中说·周公篇》
【原典】
李密问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子曰:“必也义乎?”
【释义】
王通(584-617年),隋代大儒,死后门人私谥曰文中子。他认为儒释道三教可以相通,重点弘扬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后人模仿《论语》,撰《中说》(亦名《文中子》),以王通与门人对话的形式,记录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
在《中说·周公篇》中,李密问何为英雄?文中子王通答道:“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意思是能够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英雄。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脱胎自老子《道德经》。《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更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更强大。
是否自知与事业的成败利钝、个人的安危祸福,乃至国家的盛衰兴废,是息息相关的。《吕氏春秋》在《自知》一篇中认为:“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荆成、齐庄不自知而自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
“败莫大于不自知”,但自知不易,人有时不但不自知,而且安于自欺。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人准备趁机偷一口钟。他想要背着钟逃跑,但钟太大,没法背;于是他想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哐哐哐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掩耳盗铃!是的。我们熟悉的“掩耳盗铃”寓言就出自这个“掩耳盗钟”故事。《吕氏春秋》评论:“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那就太糊涂了。
自知是成人之始,自胜是成事之基。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原名李鸿基。李鸿基自幼跟随父亲李守忠学拳习武。有一次,他和伙伴刘国龙比试抬举关帝庙前的一座铁炉。刘国龙举之不动,而李鸿基只手举起绕殿一周,众人喝彩。庙内道士对李鸿基说:“你父行善,所以生你如此神力。”李鸿基却回答道:“大丈夫当自成自立,若株守父业,岂男子乎?”后来,他便改名为“李自成”。
自成自立的李自成自知自胜,对于个人,他磨练意志、以身作则;对于起义军,他严明军纪、决不放纵;对于老百姓,他“均田免粮”、秋毫无犯。当时百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是入主北京后,李自成为胜利所陶醉,因奢靡而腐化。短短42天,那个自知自胜、与明军周旋18年的李自成一去不返,只得仓皇出逃、迅速败亡。
李自成败亡300年后,郭沫若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回溯反思这段历史,也在警醒当时的中国。毛泽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在共产党人的眼里,李自成这位农民起义的大英雄,并不是败给了敌人,而是败给了自己——遗忘初心,不再自知;沉湎欲望,难以自胜。
在对历史的反思中,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随即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毛泽东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他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岁月流转,时间已经过近70年;但初心不变,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此时刚刚大幕拉开!“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安不忘危,才是生存发展之道。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只有切实提高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慕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