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七 还记得粮票布票肉票的模样吗?

发布时间:2018-09-14 07:44:2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父亲在整理柜子时,翻出了一个锈迹斑驳的方形铁盒,里面是一些旧邮票,还有几张粮票和肉票。他翻看着这一张张票证,勾起了对往日物资匮乏岁月的记忆,不由得又一次给我们讲起了关于这些票证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由于各种物资相对紧俏,国家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基本需求,商品实行“定人定量”供应,一切物料都凭票供应。当时,国家推行票证制度发放的购物票就是按量供应商品的凭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其中管吃的粮票,成了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大票”。

父亲说,过去买什么都得凭票,家里得时时备着大米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等票证,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就得用对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票证当时基本上都是按户口本发的,粮票按年龄发:6岁以下的儿童每月7公斤,6至10岁的小学生每月9公斤,成年人每月17.5公斤。每月每人发半斤肉票、半斤油票、半斤豆腐票。此外,有些福利好的单位还发鸡蛋票、盐票、火柴票、肥皂票等。每月家里必须计划开支,粗粮和细粮搭配着过,以稀饭为主,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吃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货供应的时候,还得排起长队凭票购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粮票、布票为何物了,可在当时这些票证都是居家过日子的命根子,没有这些票证,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买不到东西。”

1978年,父亲15岁,参加中考这一天早上,他想奢侈地吃顿油条和馒头。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揣着一张面额为“壹钱”的油票、半两粮票,还有一张面额为半市两的熟食品券,来到一家食品店。他用这些票证换来一根油条和一个馒头。父亲回忆说,这是他吃的印象最深、最美味的一顿早饭了。

1988年,父亲25岁。改革开放已经10年了,老百姓吃穿都有了改善,各种以前难以想象的“高档商品”也逐渐进入百姓家庭。家用电器开始供不应求了,国家还是采用凭票供应办法。这一年,父亲托在商业公司工作的亲戚帮忙争取到一张电视机票,买了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这成了我家当时“倍有面儿”的大物件,左邻右舍都跑来我家看电视节目。

1998年,父亲35岁。改革开放春风化雨2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生活用品到生产资料各种商品都得到了充足供应,粮票、布票等票证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曾经没它买不来一寸布,曾经没它买不来一两米,小小的一方票证,曾是短缺经济时代人人定量有份的“书面保证”。票证的逐渐消逝,昭示着一个物质丰裕时代的来临。这一年,父亲在村口租了个小店面,开始经营一家粮油店,村里的乡亲们谁家缺米少油了,直接来店里购买,买多买少都不是问题。父亲说,以前真是做梦都不会想到,原本定量供应的粮食,现在可以用来做买卖挣钱,改革开放让咱老百姓真正衣食无忧啦!

2008年,父亲45岁。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房子、车子成为人们生活的新目标和新追求。这一年,我大哥结婚。父亲拿出一张存折,里面有8万余元,把它交给了大哥,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20多年来的全部积蓄,爸爸交给你,就当是给你置办新房的一点资助。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啊,是改革开放让咱家有了积蓄,让你们有机会上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我相信,越往后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2018年,父亲55岁。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风云际会40年,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这些凭借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产生的新鲜事物,近年正在广泛“吸粉”,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买水果蔬菜什么的都不需要再找零钱,手里不用再拿那么多零钱或硬币了。”“现在出门基本不带现金了,带个手机就行。”“这年头,不扫个二维码付款,都落伍了……”今年春节,父亲带着他的老花镜,乐呵呵地用手机微信抢红包、发红包,嘴里不停地感叹,网络真是神奇!

父亲说,票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浓缩了中国从落后到富强的艰难轨迹,也给我们留下了酸、甜、苦、乐交织在一起的生活记忆。

40年改革开放,春风化雨,静水深流。从粮票布票等票证定量计算的“方寸生活”,到存折积蓄,再到电子移动支付,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祖国日益富强给老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文由网友毛小欢提供|曹静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