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六 陪奶奶回老家

发布时间:2018-09-05 07:46:1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在从江西永修前往浙江淳安的高速公路上,刚上小学的侄子忽然奶声奶气背了一句唐诗,顿时惹来车内笑声一片,白发苍苍的奶奶也爱抚地拍了拍他的小脑袋。

我的爷爷奶奶是土生土长的浙江省淳安县人。1954年,我国自行设计,自力更生创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始规划建设。为了电站水库建设,新安江库区所在地浙江省淳安县开始大规模动迁,新安江库区移民安置工作自1956年11月开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至1970年基本结束,期间,20多万淳安人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离开了故土。我的爷爷奶奶作为移民大军中的一员,背井离乡来到了江西省永修县。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坐着破破烂烂的火车、摇摇晃晃的牛车,撑着拐棍,拖着行李,一步步走了一个多月。”回首往事,奶奶常常感慨不已。

刚到移民安置点的时候,村里到处是荒山野地,无人开垦。村民们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家家户户都是凑合着过日子。爷爷奶奶除了几件衣服和国家发的几块钱,几乎什么都没有。

“穷倒不怕,但特想老家呀。”奶奶叹息着说,“你爷爷和我,每到年关都念叨着回去看看,但回家太难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村里。爷爷奶奶承包了大量荒地种植花生,短短几年,就成了县里有名的“万元户”。我记得小时候,即使在炎炎夏日的中午,移民村的大人们也总是挥汗如雨、耕作不息。有时候夜间下大雨,爷爷奶奶也会去劳动。“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这画面烙印在我童年的脑海中,鞭策我自强,催促我奋进。

艰苦的岁月像坚固的茧,等我们从中挣脱,就蜕变为飞翔的蝴蝶。如今,我早已参加工作并结婚生子,其他兄弟姐妹经过努力拼搏,也都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淳安人勤劳、惜时、奋进的品格,在改革开放这些年里,不仅展示出了强大力量,还潜移默化地在我们这一代结出了丰硕果实。

“改革开放好在哪?好在不仅让我们的日子变富了,也让回家的路变宽了。”奶奶欣慰地说。40年间,国家的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四通八达,奶奶当年跋山涉水需要一个多月才能走完的路程,如今开车只要几个小时。

虽然我的户口本上“籍贯”一直写着“浙江淳安”,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今年5月,趁着“五一”小长假,我们各自又请了几天假,集体出发,陪奶奶一起回了一次老家。

“奶奶,杭黄高铁马上要通车了,淳安就在线上!”车上,哥哥高兴地说,“您如果觉得坐小车累,到时候咱们带您坐高铁,又快又稳,保证不晕车!”

小侄子听了,摇头晃脑地又吟了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不禁大笑起来,奶奶更是乐得抱着他亲了又亲。

到达淳安已是晚上,我们在乡下姨奶奶家里,空气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息。不远处传来孩童清脆的笑声,奶奶和她的姐妹们回忆着当年移民的情景,询问着现在各自的生活,有时欢笑,有时哭泣。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奇迹,老姐妹们重新聚首,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尽的情。

我想,人如果沉溺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是难有什么作为的。但像奶奶这样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始终满怀着与苦难斗争的干劲、与岁月赛跑的耐力。四十年波澜壮阔,半世纪沧桑巨变,奶奶见证了宏伟蓝图化为现实,亲历了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历史巨潮滚滚向前,时代号角吹奏不歇,注定了我们的使命是远征、我们的信仰是奋斗,注定了我们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本文由网友胡旋提供|曹静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