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本论》(四):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中的逻辑魅力

发布时间:2018-07-21 07:50:1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解读《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做客本网访谈

解读《资本论》(四):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中的逻辑魅力

本期导视

【特效字】1857年,马克思开始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次手稿。

【同期声】了解《资本论》的对象和方法,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特效字】1862年,马克思决定把他写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命名为《资本论》。

【同期声】《资本论》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配音】本期《在线访谈》将为您解读《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线访谈。顾教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资本论》。

顾教授,《资本论》不仅具有阶级属性,它还有科学的属性,那么在当时多种理论并行的情况下,《资本论》它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独特之处?

顾海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创作中,在《资本论》创作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怎样建立一个科学的方法,是他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在1845年、1846年,他和恩格斯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尽管生前没有出版,但是这个手稿奠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他们唯物史观根本的思想,这个思想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根本方法论。

【视频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原声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顾海良:马克思在1857年开始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次手稿。导言开头的部分,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了解政治经济批判或者了解《资本论》的对象和方法,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讲到这个对象的时候,马克思认为他所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就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马克思的创造在什么地方?第一点,这“四个环节”不能平起平坐,生产决定了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时经济学界把这“四个环节”看作是平起平坐、互不相干、互相割裂的。但是马克思不这么认为,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辩证的统一,它在社会经济体的内部,它是四个有机结合的环节,但是强调了生产起着决定的作用。马克思同时也认为,交换、分配、消费尽管由生产所决定,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这样不仅肯定了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解决了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的辩证关系。这就把他的唯物史观,把辩证法艺术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对象中。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经常讲拉动内需,这个非常重要。拉动内需的出发点就是注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这个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所以到了2015年的时候,就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力,但是更强调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把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的决定性作用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

后来在写《资本论》的时候,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四个环节”的思想进一步做了一个概括。他讲我在《资本论》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运动方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这个构成生产方式的内核,以及和生产力发展方式相关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以在对象问题上,马克思突破了此前的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相统一的研究理论,同时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主持人:《资本论》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之处?

顾海良:和这个对象相适应,马克思也形成了自己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857年以前,马克思通过研究做了很多笔记。什么叫研究,研究就是对大量的资料找出它的内在的根源,揭示本质关系,这个研究过程形成了他的研究方法。1857年以后马克思着力对政治经济学的叙述,一个是对现象的研究,揭示它的本质关系;一个是从本质开始逐步地还原到现实。也就是我们讲的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这样一个过程。写作经济学的著作,马克思认为他用了叙述的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一系列结论。这些叙述方法是把结论按照马克思讲的抽象上升到具体,最本质的到最现象的这个过程逐步展示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一个大的背景,研究方法,叙述方法。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完整地讲了自己的方法,是总体论述。

在《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先讲商品,商品是最简单的,有了商品以后,商品的发展才有货币。有了商品发展的货币,才会有后来的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货币是前提,货币比资本的规律性更本质、更简单。只有抓住商品的根本的东西,分析商品的二重因素,分析商品中的价值、交换价值。通过价值形式的分析,知道一些特殊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产品变成货币,是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外在化。货币的进一步发展才有资本,货币被当作获取剩余价值的货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这就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理论上的逻辑过程、历史的逻辑,通过抽象上升到具体,把它结合在一起,形成《资本论》巨大的逻辑上的理论魅力。所以我们研究《资本论》会很自然地享受到马克思这种逻辑的力量,理论的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思想的力量。反过来,要理解《资本论》还要理解马克思是从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是从抽象到具体,是逐步地把资本主义的整体一点一点给展示出来的。所以我们讲学习《资本论》从理解对象和方法开始,然后逐步地深入到《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理论要义。

主持人:好的,感谢顾教授!

通过顾海良教授今天的介绍,我们也对《资本论》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感谢顾海良教授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下期预告

【同期声】他说《资本论》有三个是我的崭新的因素

【同期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同期声】剥夺者最终将被剥夺

【同期声】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所有的奥秘都揭示出来了

【配音】下集,顾海良教授将为我们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