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镜头】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18-06-09 07:50:34   来源:云南省纪委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云南省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传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遗产日,请随镜头一起领略云南各地文化遗产不一样的魅力和风采。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明2) 云南省玉溪市纪委_副本.jpg

澄江关索戏《古城会》

流传在澄江县阳宗小屯村的关索剧,为玉溪地区一个属古老傩戏范畴的剧种,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QQ图片20180608105947_副本.jpg

苗族刺绣代代相传

当孩子从母亲手里接过针线那刻开始,她们便从简单花边、单一绣片开始绣起,一直到节日盛装、婚嫁礼服,苗绣文化与技艺的传承就开始了,在这样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里,我们仿佛能够听到来自古老工艺的声声赞许。

精心雕刻斑铜工艺品昆明富民_副本.jpg

云南斑铜

云南斑铜秉承了云南悠久和独特的传统制铜工艺,致力于云南民族特色铜工艺品的研发和铜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

1.苗族歌舞《嘎蒙卡兜》大理永平_副本.jpg

苗族歌舞《嘎蒙卡兜》

“嘎蒙卡兜”是汉语“苗族打歌”的意思,被称之为“蚩尤之舞”、“葛天舞”,是永平县龙街镇安吉村苗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苗族文化精华。

笔墨无功吐径绝  代代相承传薪火_副本.jpg

笔墨无功吐径绝,代代相承传薪火

布依族服饰传承人陆绍抟手把手教徒弟刺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绣入栩栩如生的一花一草中,融入银针彩线的缤纷世界中。

洱源唢呐传情_副本.jpg

唢呐传情

在滇西北的洱海之源,唢呐常用于民俗活动中,唢呐技艺通过一代代口耳相传,在它嘹亮的声音里,乡村里的人们与唢呐的旋律一起欢乐,一起悲伤,千百年的情感也在唢呐的簧哨里潮涨,潮落……

QQ图片20180608105112_副本.jpg

指尖上的艺术品

龙陵县象达乡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一把油纸伞集合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和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朴怀旧,精致唯美。如今,油纸伞不止用于日常的避雨遮阳,更多的是作为艺术品被收藏。

图3:滇歌僰曲齐声和 社鼓渔灯夜未央曲靖_副本.jpg

滇歌僰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

滇剧,是云南地区特有的汉族地方传统戏曲,为明清时期北方戏曲传入西南,与云南地方方音、风土人情融合形成的地方剧种。面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曲靖市加大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让古老的传统艺术获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天籁芦笙昭通_副本.jpg

天籁芦笙

昭通是云南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芦笙伴随着苗家人民世代传承。

美丽彩绘盼吉祥大理祥云_副本.jpg

美丽彩绘盼吉祥

祥云县七宣彝族“哑巴节”是全国独有的彝族特色民俗节日,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有“哑巴节”参与者都要画上“哑巴”彩绘,象征吉祥、纳福、尊贵。

历经世代相传的傣乡土陶(原图)_副本.jpg

傣乡土陶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传统制陶工艺的“守护者”,64岁的咩八(傣语“大妈”之意)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这项完整的保留了人类先民在新石器时期的制陶工艺能被大众推崇和喜爱。

心口相授 传承永续保山施甸_副本.jpg

心口相授,传承永续

吊脚楼上,施甸县布朗族服饰传承人阿婆手把手地教儿媳打布朗麻草鞋,让布朗族特有的文化在一辈辈的心口相传之间,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图1:彝乡赶花街峨山_副本.jpg

彝乡赶花街

峨山彝族花鼓舞使用的表演道具为花鼓、鼓槌和毛巾,表演者将鼓置于左腰际,右手持槌,左手持毛巾进行表演。箐鸡尾是由一根木棒,在顶端雕上龙头,插上箐鸡的尾巴,扎上各色彩带进行装饰。伴奏为打击乐,由鋩、锣、大鼓等组成,唱词曲调多为唱花灯中“放羊调”、“五里塘”等。

腾冲皮影生机勃发2保山腾冲_副本.jpg

腾冲皮影生机勃发

腾冲皮影又叫"灯影子"、"皮人戏",主要通过灯光照射皮影靠子表演古代战争神话故事。近年来,皮影+互联网、皮影+旅游、皮影+培训……腾冲“守”艺人的传承创新,让皮影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根脉相传土陶红河建水_副本.jpg

根脉相传

孩子们围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紫陶工艺大师的身边,仔细学习在陶坯上悬笔装饰的技法,认真的眼神闪动着对民间技艺无尽的向往与渴望。

4,句町礼乐演奏文山广南 _副本.jpg

句町礼乐演奏

广南《句町礼乐》是文人祭祀孔子、祭拜文昌和关圣的儒家礼仪音乐;是唐宋时期流行于中原宫廷音乐、诗词曲牌、民间小调,流传到边疆与当地民族音乐融合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云南省纪委、监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