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微观察】(3) 苏北农村散记

发布时间:2018-04-06 22:47:2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开栏的话

故乡,是每一个游子最深的眷恋和牵挂。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今天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开设“回乡微观察”专栏,邀请机关干部讲述回乡故事,分享他们观察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家常的所见所思。这些真性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前进的中国,一个蒸蒸日上的新时代中国。敬请关注。

【回乡微观察】(3)苏北农村散记

今年我回苏北农村老家时,走亲访友之余,也感受到家乡的一些变化,散记如下。

这些年,在国家重视农村发展的大形势下,我们村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回去之后,惊喜地发现,家门口水泥路旁竟然竖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顿时觉得洋气了不少。苏北农村的冬夜寒气逼人,走在门口的小路上,向远望去依然一片漆黑,而头顶上的路灯,让人觉得温暖不少,光明很多。同行的邻居非常自豪地说,现在走在路上亮堂多了,不比以前了。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能切身感受到邻居此刻的心情。提起江苏,许多人直观认为是富庶之地。但事实上,苏北、苏南的差距还是非常大。尤其是像老家这样离城市较远的苏北偏僻乡村,很长一段时间发展非常缓慢。我曾认为时间在这里似乎是停滞的,甚至还有破败的迹象。但今年,家门口的小路上竟然也有了城市才有的路灯。要知道,在我小时候,家里还是点煤油灯照明。这些太阳能路灯,看似不起眼,但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苏北乡村向现代文明、城市文明不断靠近。

村里的道路也由熟悉的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特别是这两年还在不断变宽,至少可以会车了。一些大爷大妈们也跳起了广场舞。不少同辈打工的,做点小生意的,但凡有点积蓄,也在县城买了房子,甚至买了车子。农村的土地也在慢慢流转,身体好、子女在农村的,更愿意承包大量耕地,实行规模经营。而年纪大、子女在外工作的,则期望有人能来承包自己的土地。老一辈的人还是安土重迁,不管外面如何变化,更乐意在自己熟悉的世界中生活,更何况这个世界还越来越好。而许多年轻人更愿意去县城安家立户,更向往城市的生活,同时也希望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这些年,村委的作用在逐渐加强。很长一段时间,村委甚至连个固定办公场所都没有。曾听村民议论说,村干部自己家就有十几亩地,自家的事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顾得上村里的事情。当然,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从大的方面来看,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管党治党“宽松软”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从小的方面来看,村里几乎没有什么集体资产,没有任何产业,纯粹农耕生活。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村里大量人员外出务工,许多土地都撂荒了,村干部也觉得村里没啥事情可忙,积极性普遍不高。可这次回去,感觉真不一样了。听家里人说,村委有了像样的固定办公场所,还设立了图书报刊室、活动室,甚至还有居家养老的场所。现在的村委确实管事了,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向下发动群众,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村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孕前检查,田间的水泥渠修筑、村里的水泥路拓宽、市政自来水的接入、光伏发电的投资等各种事务,村委都在牵头抓总。尽管这些方面刚刚开头,或者说,才有个模子,但毫无疑问,走出一步就是前进的一步。我在想,这些变化,主要靠党的全面领导的加强,靠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也靠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敢想敢做敢担当。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尽管我所在的乡村并不富裕,甚至刚刚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感到中国的乡村必将再次发生巨大变化。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王蒙的小说《春之声》,那是小时候在家看的课外书。书中具体内容已经模糊,但那种意识流笔法和呈现的生命力,还依稀留在脑海中。我想,类似的这种生命力,不也正积聚在乡村的这种发展中,恍惚中听到大地爆裂的声响正从远方传来。这种变化将会是深层次的变革,不仅体现为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的改善,而且将体现在社会构成、乡村治理、文化心态等方方面面。

时光易逝,一代人终将老去,还有那村、那河、那不知名的野菜花。儿时的乡村景象在逐渐模糊,不禁让人感慨,又哪有什么天长地久呢!对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来说,心中些许有些失落,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究是要起航的!(冯恒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