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节日都是重温经典的时刻

发布时间:2018-02-19 08:40:31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今年春节,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这首被网友们称为“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和这群乡村师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有网友甚至表示“要带着它去支教”。诗词之美又一次走进千家万户,中华经典再一次打动人心。

经典,是在当世仍有典范意义的文化遗产。《苔》这首诗在这个春节被人们广泛转发,打湿人们的眼眶,是因为人们借助经典共同表达了对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生命的礼赞。中华民族拥有的经典是一个多么富有的宝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探索之经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壮美之经典,“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豪迈之经典……经典的价值毋庸置疑,它们如璀璨之星,以其独特性、探索性和超越性,闪烁着永恒的光芒,给人以无尽营养。

经典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很多经典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年代和背景,而这也正是很多人质疑经典是否仍然“有用”的原因。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梁俊老师说,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一语道出了对于经典应有的态度。对于经典,我们须怀着自信与敬畏,提炼经典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致力于在当代传承吟诵经典,将推动弘扬中华文化的包容开放气度,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经典还需要发掘和创新传播。假期家人团聚,在忙碌的日常中有难得的空闲,正是重温经典、构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宝贵时刻。《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在春节假期推出,并探索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体现了浓浓的观众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推动经典更好传播、更好走向群众的努力已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一个个文化类节目脱颖而出,收获了观众的好口碑,被誉为电视节目中的清流。曾经略显枯燥、让人望而生畏的经典,因此变得高而不冷,越来越深入人心。微博上一位大学生观众说:“至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读,有人肯听,有人和我们一起回忆,那真的是再幸运不过的体验了。这样的节目,真的希望以后越来越多!”西安的王女士在《中国诗词大会》播出期间放弃了每晚必跳的广场舞,“虽然很多诗词我不会,但我喜欢听嘉宾的点评,很喜欢诗词背后的故事。”群众的心声是一面镜子,传承和弘扬经典,要贴近人民的心声,结合当下日新月异的文化形式和传播手段,不断创新方式,实实在在深入挖掘经典价值,使其走出“深闺”,充分发挥浸润人心的作用。

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口号,它体现在将经典内化于心之后的涵养和从容气度。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经典,丢掉了文化根脉,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知晓经典,并不断重温经典、弘扬经典,方可培育出自信之人、自信之国、自信之民族。

这个春节,品茗经典。(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