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诗话春节

发布时间:2018-02-16 16:58:43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中国人的春节从“小年”就开始了。有的地区“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则在腊月二十四。传说在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祭灶,希望灶王爷能够向上天多说好话。《帝京岁时纪胜》载祭灶风俗云:“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

W020180212557941426833.jpg

南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中的《祭灶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祭灶的风俗: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W020180212557941430739.jpg

除了祭灶王爷,小年以后人们还要打扫房屋、剪窗花、沐浴、贴春联以迎接新年。到了除夕这一天,春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除夕风俗云:“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北宋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其实就已经谈及了其中的很多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起燃放爆竹来,其目的原是为了驱除恶鬼和疠气。“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雷霆般的爆竹声把恶鬼吓走,八方上下留下了一片祥和。

W020180212557942727265.jpg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说的是饮屠苏酒的风俗。其实古人在春节期间所常饮的酒还有桃花酒、梅花酒、椒柏酒等。如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载元旦这一天饮椒柏酒的风俗:“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所谓椒柏酒,就是用椒花和柏叶浸泡过的酒。只不过屠苏酒相对普遍一些。不过不论是何种酒,在春节期间饮用,和平时的长幼次序固有不同。平时以长者为先,而春节饮酒则往往以幼者为先。关于这一点,晋代董勋解释说:“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这一点,在古诗中也有反应。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又如苏辙的《除日》诗也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W020180212557944225722.jpg

除了这些,除夕这一天还有“馈岁”、“别岁”、“分岁”、“守岁”等习俗名目。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W020180212557945387768.jpg

苏轼在陕西凤翔任判官的时候,怀念故乡四川眉山的春节风俗,写了“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诗的题目特别长:《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从题目可以看出,宋代四川的除夕风俗和西晋周处《风土记》的描述基本吻合。东坡的第一首诗《馈岁》云: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寘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W020180212557946819836.jpg

富人的馈岁之礼华丽丰富,穷人也用辛苦舂磨的粮食来聊表寸心。虽然贫富不同,但背后的情意却没有轻重吧。

第二首诗《别岁》云: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W020180212557948514006.jpg

东邻西舍杀豚载酒,相邀共此一日之欢。毕竟故人远去尚有祖筵离席以相饯别,那么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岂不是更加值得纪念吗?而且不要说旧的一年行将过去了,即使是新的一年,也会很快成为过去的,只给人们留下日渐衰老的容颜。想到这里,是不是应该就像汉魏古诗中常言的“及时行乐”,且尽手中杯呢?

苏轼的第三首诗写“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W020180212557950044575.jpg

东坡的诗特别善于做各种奇妙的比喻,他在这里把即将消失的一年比作爬回洞穴的长蛇,蛇的身体已经进入了一大半,谁敢去揪着蛇尾巴把旧时光挽回呢?孩子们喧哗着终夜不睡,期盼着新岁的来临,而诗人则害怕晨鸡鸣叫,因为这样自己会更老一岁。明年会怎么样呢,恐怕心事会更加蹉跎苍老吧,所以还是珍惜这一晚不要睡去,因为只要黎明还没有来到,就还可以夸耀自己还是个少年。苏轼这一年二十六岁。

W020180212557950123568.jpg

除夕过了,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古代也叫“元旦”,关于这一天的风俗,我们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分享过了。这里还要说的是,古人对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每一日都有一个相配的名目,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这七天中每一天都有一些讲究,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日。《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人日当天煮七种蔬菜为七菜羹,且必须吃干净,避免“福气”被破坏掉。

W020180212557950136398.jpg

而提到人日的诗词,最有名的莫过于隋代薛道衡的这种《人日思归》了: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当时的薛道衡正在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为官。新春来临才七天,而我离家已经两年。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飞回北方,而自己回家的脚步却落在大雁后面;但脚步虽晚,自己思乡的心情却已经早于春天的花朵盛开了。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陈列了两组巧妙的对比,形象表现了诗人计日思归的心情。

W020180212557950136504.jpg

中国的春节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正式结束。古代的元宵节又有哪些风俗和精彩的诗词呢?期待我们下次的分享吧。(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讲师  中华好诗词第四季擂主、总决赛四强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