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向村(社区)延伸,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牟定县积极实践向基层延伸监察职能的有效途径,将监督“触角”延伸到乡村一级,采取织“网”、建“制”、焊“节”、重“管”的工作模式,让监督“触角”更灵敏,确保监察职能有效发挥。
编织“网”,拓宽监督覆盖面。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县监委向7乡镇派出7个监察室、14名监察专员和15名助理监察员,向共和镇下辖的5个社区试点派驻5名监察联络员,消除社区居民委员会监察空白点。规范乡镇监察机构设置和社区监察组织建设,统一机构名称和人员选配资格,明确监察专员由乡镇纪委书记和副书记担任,助理监察员从乡镇纪委委员中选任。派驻社区监察联络员原则由社区党总支纪检委员担任,且须符合思想政治、群众公认度、履职担当等5项岗位资格条件,从严把好人员“入口”关。据统计,随着乡镇、社区监察组织的建立,县乡村三级监察网络不断完善,全县监督对象由原来的1735人上升到目前的3906人,基本实现监察不留死角、震慑没有盲区。
健全“制”,增强监督实效性。县监委注重挖掘基层监察“触角”贴近群众、易发现问题的优势,在“派”和“驻”上做足文章,制定出台《牟定县监察委员会向乡镇派出监察室、监察专员试点工作方案》,授予乡镇监察室10项主要职责、7项监督调查处置权限。7个乡镇监察室按照县监委的授权,依法对乡镇行使公权力的3类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调查、处置,提出监察建议。下发《牟定县派驻社区监察联络员试点工作方案》,规范派驻社区监察联络员7项工作职责和4种工作方式,保障社区监察联络员依规列席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相关会议、定期谈话了解社区班子及成员用权履职情况、查询社区决策事务、监督集体“三资”管理使用、单线向共和镇监察室报告信访举报和苗头性问题,加强对基层干部权力运行监督。实行“县纪委监委指导、案发地主办、片区协作”的办信、办案机制,将全县7个乡镇划分为3个片区,分别设立片区联合工作组,由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担任片区组长,分片联系督导。今年以来,全县7乡镇纪委监察室办理信访件19件,立案17件,结案17件,处分17人。
焊牢“节”,保持监督生命力。着力突破基层监督制约瓶颈,打通上下衔接的“关节”,理顺基层监察组织的领导关系和工作关系,从机制制度上化解基层监督人员精力分散、不敢监督的问题。乡镇监察室实行“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乡镇监察专员在县监委和乡镇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经县监委授权履行监察职能,监察专员和助理监察员人选配备由县纪委会同县委组织部提名考察,切实增强监察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社区监察联络员由所在镇监察室直接领导,人选配备由镇监察室提名考察后报镇党委任命、县监委备案,明确与社区党组织、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性组织中行使公权力人员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监察经费参照村务监督委员会标准执行,列入财政预算,使基层权力监督从“无本之木”向“有源之水”转变。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共和镇5名社区监察联络员主动融入角色、主动发声,调处回复诉求件35件,参与镇纪委监察室查办信访件3件,监察监督在基层一线真正有了落脚点。
注重“管”,强化监督身份感。补齐监管短板,将乡镇监察专员、助理监察员和社区监察联络员作为监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教育和管理。注重岗位练兵,从解决监察人员业务不熟入手,采取“走出去学+集中办班训+实战操作练”的方式,先后两次组织乡镇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到西北政法大学、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培训,有侧重地组织参加县纪委监委举办的“纪法讲坛”,加强对监察法、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谈话技巧等知识的学习。坚持以干代学、在“实战”中练兵,先后抽调10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参与信访件办理、审查件调查处理,着力提升监察干部业务实作能力。举办派驻社区监察联络员工作培训会,县监委、乡镇监察室“点对点、手把手”教授工作方法,帮助联络员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注重考核管理,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县纪委监委积极搭建乡镇交流借鉴平台,每半年听取1次乡镇纪委监察室工作情况,相互交流工作方式方法、特色亮点措施,客观评价、有效区分“干好”与“干坏”。共和镇监察室指导社区监察联络员建立日常监督工作台账和日志,每月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监察联络员工作情况以及所发现、收集到的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年终对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作为年度考核、党员民主评议、评先评优、责任追究、人选调配的重要依据,倒逼监察联络员履职尽责、监督到位。(李智先 宁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