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汁是苦的,甚或是有毒的,但在真理面前,在理想面前,再苦的墨汁都会变成可堪回味的甜美。相比“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豪迈,搜检史料和传说,我们发现不少古今名人“误吃墨汁”的故事。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曾把墨汁当糖吃的故事,想必读者已十分熟悉了。把墨汁当糖吃,绝不是巧合,更不是笑谈。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有一次,他在一位亲戚家看到了一本好书,很快就沉浸其中,亲戚几次催他吃饭,他都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只好把刚蒸好的糍粑端来,糍粑本该蘸糖吃,可是陈毅的注意力全放在书上,错蘸墨汁吃了也不知道。等亲戚进来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众亲友,大家都哈哈笑起来。陈毅却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
古人也留下了一些吃墨汁的故事,我们略举两例。一代书圣王羲之时常因苦练书法而废寝忘食,家人不理解,他却表示自己的字都是模仿别人来的,现在要创造自己的风格。有一次,妻子给他端来了馒头和蒜汁,过了一会儿,妻子过来收拾碗碟时,却发现他正拿着馒头蘸着墨汁吃得津津有味,妻子问他有没有觉得今天的馒头和往日不同,潜心练字的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说:“酱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在王羲之的味觉里,融入了超越自我的书法志向,墨汁比什么佐料都更美味。正是依靠这种拿墨汁当蒜汁的专注劲头,王羲之才最终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误吃墨汁还算不上极致,对于欲成大事者来说,个人的“吃穿住用行”都可不拘小节。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对个人享受从不介怀,拿馒头蘸墨汁饱餐一顿,也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王安石平常“只吃眼前菜”,哪盘菜离得近就专吃哪盘。由于王安石不注意形象,仪表邋遢,结果留下了“囚首丧面”这样的评价。可是,如需突破重重阻碍而坚守革新变法的理想,如何能缺乏这样浑然忘我、舍身忘形的“安专迷”的精神呢。
墨汁是书写的必备品,古今名人对墨汁“情有独钟”,误吃墨汁彰显的是一种求知若渴、奋发进取、专注钻研的精神,也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会越来越光明。(何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