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是小陈吗?我打电话来是要特别感谢你,要不是你一遍一遍地劝说、要不是你无怨无悔地帮忙,我家不可能住得上新房子,太感谢你了!”
刚一上班我就接到“亲戚”张步兰的电话,虽然我有些惊讶,但听完她的话,我忍不住暗暗给了自己一个“赞”!一瞬间,那些不计其数的入户走访、不分昼夜牵心挂肚的画面纷纷涌现出来,现在我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一个“谢”字,让我长久以来的担心和辛苦瞬间烟消云散。
回想起第一次到她家入户走访,虽然对她家情况有所了解,但踏进门的一瞬间,我还是被她家的贫困程度震惊了!一家四口挤在低矮阴暗的老房子里,举目四望,整个家已是家徒四壁。她的丈夫生大病刚出院回家,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在家待业,小儿子正在上高中,看到这样的光景,我的心凉了半截,“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帮她家走出困境?”成了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后,我多次与镇、村、组共同商讨帮扶办法,隔三差五到她家走访,实时跟踪她家的近况,鼓励她脱贫要先立志,要振作起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现状,也给两个儿子做好榜样。鼓励小儿子要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看着一家人挤在低矮阴暗的小房子里,我心急如焚。这时,有了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宅统归政策,我第一时间告诉了她,但被她一口回绝了。她说:“我家的情况你是知道的,现在一点积蓄都没有,盖房子我想都不敢想。”随后,我多次到她家反复劝说,但都被她拒绝了。
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没有良好的住房条件,脱贫致富将成一句空话。“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以后要通过享受国家政策盖起房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一定要把政策再次宣传到位,帮她家解决眼前的困境。”我暗暗下定决心。
于是,我找到张步兰的亲姐姐,打算从她的姐姐入手,一方面请姐姐做她家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希望姐姐能伸出援手。通过和姐姐沟通,姐姐约上其他亲戚,他们都表示愿意施以援手。
就这样,在我和亲戚的反复劝说下,她家终于下定决心:盖!
挖地基、竖钢筋、砌砖墙……看着工人们紧张忙碌的样子,我悬着的心终于有所放松。
但是,“盖房子只能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如果没有稳定收入,依然无法走出困境。”我又开始焦虑起来。
通过不断走访,我了解到张步兰曾经当过代课老师,并在幼儿园做过保育员,也算有“一技之长”。于是我鼓励她要走出去,通过勤劳的双手让自己致富。
通过多方协调,她在镇中心幼儿园找到保育员的工作,每月有了1500元的固定收入。她在工作中认真踏实,兢兢业业,白天,她在学校照顾幼儿起居;晚上,回家照顾多病的丈夫;周末,打理田地里的庄稼。工作、家庭、田地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整个家庭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她自强不息、勤奋努力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县人民检察院找到合同制司法警察的工作,每个月也有了固定收入。小儿子通过参加高考顺利被云南农业大学录取,进入大学深造,他说:“我要好好读书,增长知识和见闻,彻底拔除我家的穷根。”
宽敞明亮的房子盖起来,彻底告别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窘境、她和大儿子有了固定收入、丈夫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小儿子进入高校深造……原来一贫如洗的家庭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她主动提交了脱贫退出申请书,她说:“挂着贫困户的头衔,我们一家都觉得脸上无光,既然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我们就不能再拖国家的后腿。”
她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的事迹在当地成为了美谈,通过层层认定,她家被评为州级光荣脱贫户。她说“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看到她家终于摆脱贫困,我心里的石头也彻底落了地。两年多的挂钩帮扶,我和她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深陷贫困泥潭的家庭走出困境、走向富裕,这让我对生活、工作有了更多思考,对精准扶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精准扶贫,不是喊口号、走过场,它是真心诚意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切实实为群众做实事。(祥云县纪委监委 陈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