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啦,同志们,到新的阵地去,撸起袖子加油干喽!”这天是2018年3月1日,天空阴沉着,却阻挡不了昭阳区纪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热情。
重任在肩、砥砺奋进,按照昭阳区“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调整,区纪委的挂钩扶贫点新增了盘河镇新店村,在廖队长的带领下,工作队一行整装出发。
一到扶贫点,工作队二话不说,立马投入工作。新店村距离昭阳城区23公里,环抱于大山深处,共有16个村民小组,居住在汉、苗、回三种民族,共有农户821户、2812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38元,其中农业收入仅1080元,村里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不足3000元,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工作队员们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起精神,一步一步来!”在了解了大概情况后,工作队员们开始分头进行入户走访。
廖队长来到了建档立卡户施某荣家。
“大妈,这是不是施某荣家?”
一个包着头巾,正弯着腰拾掇柴火的老妇抬起了头:“是啊,你是?”
“我是新来的扶贫工作队员,来你家了解下情况。”
“哦,好好好,同志,进来坐。”
刚落座,老妇神情低落地向廖家发说道开了。原来,施某荣是老妇的儿子,今年41岁,早在2012年就患了精神病,通过医学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病情发作时,见人就打,其父施中友多次被他打伤。妻子因无法忍受,半年后带着二儿子离家出走,一去不回,大儿子也外出打工了,家中只剩下正在读初一的小儿子。
“大妈,你们没有送他去医院吗?”
“送啦,送去昭阳区精神病院,去了好几回了,钱也用完了,就是一直不见好,现在还更严重了。”
廖队长环顾四周,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看着面前这个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妇还要为生病的儿子和念书的孙子操劳,不禁感到一阵心酸。“大妈,施某荣现在在哪儿呢?”
“现在发病更频繁了,怕他打着别人,我们把他关在旁边那间房子头,关了快一年了。”
“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走嘛,你跟我来,小心点。”
房门开了,漆黑的房间透进了光线,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廖队长强忍着,把头探进去。施某荣躺在地上,蓬头垢面、衣衫不整,不时地呻吟着,仔细一看,施某荣的手脚都被铁链锁着,廖队长顿感触目惊心,这哪还像个人啊!
“同志,你看,不敢放他出来啊,怕他到处乱打乱撞,只能拿铁链子锁起,平常我们就从旁边这个小洞里把饭送进来给他吃。”老妇的眼泪也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大妈,你放心,我们一定想办法帮他治病。”
了解到施某荣一家的实际困难后,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真心想帮助施某荣,让这个可怜的家庭走出困境。
“大妈,再试一次,治了就有希望……”
驻村干部们一边不厌其烦地向施某荣的父母做思想工作,一边四处协调、积极奔走,昭通市民政局、昭阳区纪委、昭阳区卫计局、昭阳区民政局都留下了他们匆忙的脚步。
最终,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昭通市民政局同意,施某荣住院治疗的费用,除新农合报销的部分,剩下的由市民政局出资救助。
2018年5月15日,冒着炎炎烈日,昭阳区纪委驻村工作队和新店村挂钩领导、新店村主任、盘河镇卫生院院长、派出所两名干警一起到施某荣家,准备送他去精神病院医治。他们费劲地砸开了施某荣身上锈迹斑斑的锁链,将其抬出,并耐心地为他洗头、换衣换鞋,齐心协力将他送进昭通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接受医院治疗。
通过半年来的治疗,施某荣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已经从以前逢人就打、不认识熟人,到今天能够认识熟人、与熟人简单交流。
“同志啊,太感谢你们啦!帮了我家解决了这个大忙啊,我也替我儿子谢谢你们!”每每看到驻村干部,施某荣的母亲都要拉着他们的手感动落泪。
“现在我去看他,他都能认识我了。”喜悦的笑容爬满廖队长的脸庞:“相信不久的将来,他就能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告别贫穷,找寻希望,一枝一叶总关情。昭阳区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明白,最美的风景在路上等着他们!(昭阳区纪委监委 罗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