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一场交通事故让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纪委监委派驻天星镇打瓦村扶贫女干部王秋婷的生命定格在了26岁。从媒体和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真希望这是条假新闻。透过王秋婷的驻村工作手记,我不禁想到了身边王秋婷式的扶贫干部:他们以村为家,视群众为亲人;他们顾了“大家”忽略了“小家”,视群众利益高于个人得失;他们在最艰苦的农村,用一颗红心书写共产党人的忠诚。
被嘲笑的“段大姐”
三年前,到龄改非的石林县法院原纪检组组长段惠仙主动请缨,到西街口镇芭茅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当她的同龄人“朝九晚五”地站着最后一班岗时,她却深一脚、浅一脚,饱一顿、饿一顿地在村里摸情况,到城里跑项目。不少同学、朋友私底下笑她:“吃菌闹着了”(方言,意为中毒,脑子不清醒),她却给自己立下“群众不脱贫就不退休”的“军令状”。
在芭茅村,段惠仙有忙不完的事。小到村委会食堂的一块蒸饭的帕子,大到村庄的水、电、路,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她都要操心。驻村三年来,她争取到各级各类资金760多万元,为32户贫困户建房、修房,硬化村内外道路8公里,新建公厕4座、卫生室1所,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完善大蒜、人参果两个交易市场配套设施……当贫困户拉着段惠仙的手告诉她,今年地里的人参果卖了2万多元,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时,段惠仙乐得笑开了花,仿佛自己家里增收一般。
向群众讨瓜的“王组长”
当县公安局党委把圭山镇大圭山村老李家的扶贫担子压给县纪委驻公安局纪检组时,王组长告诉自己,只有把扶贫工作做好了,才更有底气监督别人。到“穷亲戚”家走访时,王组长才知道老李患有滑膜炎,关节水肿不能下地干活;大女儿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要上万元;家里家徒四壁,连床都是砖头支起来的……可就在这种情况下,王组长看到老李媳妇砍瓜喂猪,却跟老李家要起了南瓜,说要带回去尝尝。老李也慷慨,说家里收了好几吨南瓜,要多少都行,给装了一大车。
第二天,老李家的南瓜出现在了县公安局职工食堂的餐桌上,很受大家欢迎,王组长卖瓜初战告捷。原来,王组长看到老李家的南瓜生长在高山上,施农家肥自然成熟,联想到城市餐桌对绿色环保食品的需求,发现只要打开卖瓜路,老李脱贫就有希望。从此,王组长一发不可收拾,更卖力地为老李推销南瓜。通过卖瓜,帮老李家增收18000余元。然而,王组长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根据市场情况,帮助老李改良品种,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乌鸦反哺的“李书记”
今年年初,长湖镇舍色村贫困户孔某某的儿子在玩耍中不幸跌落井中,溺水而亡。驻村第一书记小李得知后,不顾深冬的严寒,连夜奔赴贫困户家中看望,彻夜相伴,陪同孔某某度过人生的黑暗期。
出生贫寒的小李对贫困有着切肤的感受。驻村后,他以村为家,运用自己的所学为乡亲们谋发展。贫困户要办低保、交材料,他没让群众跑一趟;贫困户要发展产业缺资金,他个人为群众担保贷款;贫困户孩子考上大学,他帮忙筹措学费和生活费……虽然只是而立之年,但已是一名老党员。他说,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么幸运,有机会把职业生涯的第一站献给扶贫事业。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贫困户增添了发展的信心和内生动力,部分贫困户还萌生了想入党的想法,希望做一个像“李书记”那样的党员。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这些忘我的身影遍布于最艰苦的地方,他们用辛劳和汗水在山林间、沟涧旁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阴霾,开启幸福生活的新征程。致敬,扶贫干部!(石林县纪委监委 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