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踏寻红军足迹 感悟长征精神

发布时间:2018-11-08 07:44:48   来源:大理州纪委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军事远征。在这场远征中,红军经历了体力、意志的种种极限,征服了雪山,穿越了草地,突破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一次次壮举,长征靠着坚定的意志,百折不饶的精神,最终取得胜利。如今,我们的生活安定富足,可你是否又还记得1934年开启的这一伟大史歌?是否还记得那一个个用自己的血肉身躯,铸就我们今天安定生活的英雄?

10月26日这天,我们州纪委监委信访室党支部与其他支部的几位同志一同前往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新庄村开展“我要当红军,重走长征路”的主题党日活动,重温那段党的光辉历史,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乔甸镇海稍村,走在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上,穿过一栋栋别致的民房小院,一股浓烈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红色旗帜、身穿红军服喊着口号的队伍、写着标语的斑驳墙面……这些都让人恍惚以为穿越了时空,回了上个世纪的红色革命岁月。到达“红军”村后,还没等我们好好休整,工作人员便组织我们换上军装、扛上道具枪、挎起红军包,踏上了长征路,开始体验红军生活!我们被编为第46团,还任命了政委和团长,安排了旗手并规划了行军路线,政委和团长进行训话……在仪式中,我感觉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当我还深深沉浸在这种光荣中时,团长已发出命令开始前进,我连忙收拾好激动的心情跟着队伍出发……

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薄云,微风徐徐,给炎热的我们带来几丝凉爽,也给我们今天的活动增添了几分魅力。试想,以前红军长征可不是看天出门,那是靠日以继夜的坚持啊!

我们11人有秩序地行进,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和标牌,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走在当年的长征路上,那时候坎坷艰难的路如今虽是坦途,但关于长征的历史与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忘。

1936年4月18日至2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红军将领的率领下经过大理,红二、六军团夜袭祥云县城,攻克宾川县城(现州城镇),顺利经过鹤庆县进入丽江,抢渡金沙江,所到之处,红军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主张,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斗争,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为滇西人民的解放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6年4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过宾川县乔甸镇,来到海稍新庄村休整一夜,并部署战略计划。当时的海稍新庄村只有七户人家,其中有四位青年受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感染奋勇参加了红军。

因与红军结缘,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新庄村村民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我们走进纪念馆,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字字恳切,句句有力,进一步强调了作为党员的光荣使命。来到图片展览室,墙上挂着萧克、王震等的画像,壁柜里陈列着红军留下锈迹斑斑的油灯、缝缝补补的棉被及破损得只剩后半部分的草鞋……大家在讲解员的声音中重温那段长征历史,被四名新庄村青年参军后全部英勇牺牲,老母亲一生都在盼儿归的故事深深打动。

怀着对红军足迹的无限向往与崇高敬意,我们来到了当年红军攻占州城的南熏桥。据记载,南薰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现存的桥梁为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桥长15.6米,宽5.16米,高3米。南熏桥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历经风雨数百载,至今仍巍然壮观。南薰桥不但年代古老,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在州城遇反动势力阻挠。4月20日拂晓,红军派出一位团参谋长带着五个战士,经南薰桥,抵城南门喊话,要伪县长出来谈判解决红军过城问题。守城顽敌公然开枪打死红军谈判代表,红军被迫攻城。战斗中,南薰桥成为红军的掩体和抢救伤员的临时救护所。当日下午,攻克州城,歼灭守城顽敌。是役为红二、六军团途经滇西最为激烈的攻坚战,有效教训了反动势力,为之后红军顺利过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摸着这些斑驳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场景。

穿着当年模样的红军服,踏寻红军的足迹,透过这些遗址、标牌与纪念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光辉历史,也深刻领悟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必须永远铭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同时,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他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大理州纪委监委  邵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