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我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绿色”,告白了天寒地冻的巴蜀大地和含辛茹苦的父母双亲,踏上了飞快奔驰的火车,一路向西,再向南,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麻栗坡县,停下了风尘仆仆的脚步。
放下冰雪消融的背包,喝着班长递过来的姜汤,心头的温度一路蹿升。班长说,这就是我们在部队的“家”了。
“家”外的窗台上,整整齐齐摆放着清一色的口缸和洁白的毛巾,墙根是一排黄色的脸盆,一直延伸到另外一个“家”的墙根。“家”里有10张床,床上坐着10个穿戴相同而语言不同的“新兵蛋子”。班长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一家人”的感觉很快就得以体现。新兵连生活是以享受“大锅菜”为主,十一个人围着一个大铁盆,你一筷我一勺,一块肉成了爱的火炬,在大家你推我让的传递中表达着战友间的浓浓情谊。吃饭的声音是红日初升和傍晚时分最美妙动人的音乐。
新兵连生活会让你我的脸变黑、手变粗,但也会让你我的心变大,大得足够装下整个国家、人民和疆土。身体也会练得更壮,壮得足以穿山越岭、披荆斩棘,无所不能,无往不胜。
短短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让我们在难舍难分、相互拥抱、挥泪如雨的道别声中离开了这个用汗水、艰辛、欢笑、泪水铸就的大“家”庭,又各奔东西走向了下一个“家”。
我的“家”定格在老山,一个浸染着无数先烈鲜血的红色圣地,现在已是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扛着红旗、怀着一颗滚烫爱国之心的仁义志士、热血青年就不下十余万人次。山下是滚滚奔腾的盘龙江,对面是巍巍挺立的“八十年代的上甘岭”——东山。老山顶上,“十五勇士”和无数先躯在诉说着当年战事的惨烈和生命的重生。
两山之间有一条盘旋飞舞的“彩带”——文船公路,它是我们“家”门口的“生命通道”,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把这条“生命线”扛在肩上,坚守好建设好。蹲在潮湿的猫儿洞里,站在高高的老山顶上,头顶着明月更有责任,胸怀着清静更有忠诚,手握着钢枪更有担当,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有了前仆后继、钢铁一般的战士,这个“家”才不再风雨飘摇。
25年过去了,虽然我从部队基层指挥员走下来,从地方民政办事员,再到纪检监察员,但我不曾离开也从未离开过“战斗员”这个光荣的岗位。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更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和决心。
民政办事员更多的是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作斗争。而纪检监察员更多的是与人斗、与歪风邪气斗、与贪官污吏作较量。在与歪风邪气、违法乱纪、贪污腐化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乏有“糖衣炮弹”轰向你、金钱美色诱惑你。作为纪检监察员,要延续“军绿”不褪色,把纪检监察战线上的“生命线”坚守好捍卫好,我会拿起正义的武器,向邪恶宣战,将贪腐打倒,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就是给了人民群众生活上的一片金山银山。
虽然我离开部队已7年有余,但我会记住:“打铁的人”永远要做“铁打的人”,不变质才会打得赢。
很多地方领导说,从部队走出来的人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工作踏实。是地方工作的生力军,也是主力军。我想说的是,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我们永不褪色的“军绿”,也是永不褪色的“誓言”。就像《军人本色》歌词所述: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还是我,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文山市驻文广体旅局纪检组 王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