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回乡扫墓,为了打发路途的无聊,一路上我循着各种话题和邻座的老乡们闲聊。
路过一处公墓时,我随口问旁边的一位乡村教师,“大哥,你们那的殡葬制度改革怎么样了?”大哥呵呵一笑,边说边扬起手比划着,除了他任教村委会的公墓建设情况及实行火葬人数外,他还给我介绍了临近几个村委会的情况。不难看出这个话题在农村的火热程度。
“那你们对这个火葬有看法吗?”紧接着,我问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大哥将手往腿上一放,沉吟了片刻,才不紧不慢地讲起来。原来,殡葬制度刚刚推行时,老乡们的确难以接受,也出现了一些纷争,毕竟中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当然,一段时间后,乡亲们也慢慢地接受了,因为一直以来的土葬的确存在很多问题。除了礼仪繁琐外,最让乡亲们头疼的就是大操大办的风气,大家相互攀比的不是孝老爱亲,而是丧事宴席的多寡、舞龙队的长短和哀乐声的高低。当然,这种攀比还体现在随礼上,好像你比别人多随一百的礼钱就显示出你更尊重亡者一般。
旁边的大婶有感而发,“谁说不是呢,我们村遇到白喜事,亲戚们除了置办花圈、鼓号外,还要随‘磕头礼’,每户平均要凑四五百才能勉强应付得了。”大婶说完还朝着旁边的那位乡村教师开了个玩笑,“你们拿工资的还不怎么,我们老百姓遇到年关客事多的时候,要卖几车粮食才行。”
大婶的话无疑说明大操大办的陋习已经蔓延了婚丧喜庆事宜的方方面面。玩笑过后,大婶还吐槽了一件稀罕事儿,村里有一家人连续两年操办了5次酒席,父亲过寿、儿子结婚、孙子满月办酒席是人之常情,但建盖楼房时,第一层建好后办了一次酒席,第二层建好后又办了一次酒席,成了村里有名的“宴席王”。说完,一车人都哄笑了起来。
趁着这个话茬,我赶紧给大家介绍起了省纪委监委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精神,没想到,竟然激起了全车人的热烈讨论。“除为本人及子女操办婚事,为直系亲属操办丧事外,其余事由不操办客事,以庆生祝寿、升学入伍、就业退休、建房乔迁等事由操办的家宴,不邀请亲属以外的人员参加并收受其财物。”
此时,乡村教师不禁又扬起右手为《通知》手动点赞,“以后就没人盖房子请客了,更不会盖一层请一次了。”大婶也如获至宝,“随礼不超过100元的话,我也不用卖粮食了。”听完,一车人又哈哈笑了起来。
在乡亲们的笑声中,我深感民意的力量,也深知我们肩负重任。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我们要做的是严格监督、严肃执纪、严厉问责,以监督执纪的实际成效刹住大操大办、违规操办的不良风气,形成婚事新办、历戒奢靡、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尚,呼应至真至淳人情交往的民之所想、民之所向。(沾益区纪委区监委 黄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