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我被派驻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纪检组工作,办公地点搬进了住建局的大楼,与驻在单位“一个楼里办公、一口锅里吃饭”,名副其实地当起了纪检监察的“前哨”和“探头”。
派驻工作伊始,纪检组按照“由浅入深,先熟悉情况再强化监督执纪”的思路开展工作,力争把“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发挥好,把派驻构建成“常驻不走的巡察组”。
初期,我们督促各驻在单位学习机构改革方案、“七严格、十严禁”文件等内容,列席相关会议,逐步熟悉了监督单位的人和事。随后,我们以“元旦、春节”专项检查等工作为抓手,对驻在单位党风廉政各项工作逐一开展“体检”,查找问题,督促整改。慢慢地,感受到未来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有了驻之初体验——变化。
起初,在熟悉各驻在单位情况的过程中,大家都是笑脸相迎,态度上客客气气,交谈中和颜悦色……前后有那么个短暂的“蜜月期”。后面由于工作需要,纪检组开始较真和发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人要写检查,有人被纠错诫勉谈话,还有问题需要整顿整改。在这个时候,单位一些同志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见面微笑少了,上班碰到低头不招呼打了,走路绕弯了。
去年底,区纪委印发改革方案,赋予派驻纪检组更多的职责和权限,我们监督执纪底气明显足了。纪检组从初期的看台账、听会议,逐步转变到检查驻在单位账务管理、资产、人事等工作,对发现的一些不好苗头和问题,严肃指出,责令整改。一系列的工作,让各单位感受到派驻的威慑和压力传导,部分单位和单位领导态度发生了变化——严肃、认真和较真,这是派驻纪检组和驻在部门之间工作态度的变化。
变化是有了,但怎样让单位的“变化”成为长期的“转变”,才是重点和难点。可能会有少数人认为,他们是政府关键部门,平台更高、分量更重,派驻工作顶多只能触及“皮毛”,不能触及“灵魂”。可能会有单位对派驻工作的深入而警惕性加强,对今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苗头,采取迂回和规避,活用“三十六计”等,让执纪监督变得更难。
如何从“变化”成为长期的“转变”,我从基层的派驻纪检工作人员视角,认为应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推动驻在单位对“第一种形态”由认识和理解,上升到实践和运用。“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的实践和运用,对各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尤为关键;通过引导和督促,促使驻在单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活用了它,单位的内部监管和纪检监察便有了抓手。刀刃向内,自除弊病,胜过别人的刀枪剑戟。驻在单位能自扫尘埃,派驻工作将事倍功半。
二是坚定态度和决心。如果派驻监督碍于与驻在单位“同在一口锅”吃饭,看到问题“打马虎眼”,开展工作看驻在单位“眼色”行事,出了事情藏着、捂着不向上级纪委监委报告,与驻在单位由“魏蜀吴”变成了“刘关张”,“利剑”之下满是“柔情”……那么,监督执纪就会陷入完全的被动。因此,派驻必须坚定严格执纪监督的决心,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不被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也不做盔甲和盾牌,而是做一挺架在前沿阵地上的火炮。(五华区纪委驻区住建局纪检组 汪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