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虽无家书,却有情怀——写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8-03-05 08:12:42   来源:保山市纪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已经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1916年,还在南开中学上学的周恩来写了一封家书,来表达他对家人、对父亲的眷恋之情;时下,纸质家书已是少之又少,现在的主流就是“弹指一挥间”,于是,新一代的青年们背上了“桀骜不驯”的名头。

家书,就是承载了愿望的“中间站”,周恩来总理用他的家书表达了对家人和父亲的浓浓思念,他是我们万人敬仰的第一代领袖,也是我们极尽孝道的人生导师,他生于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心中装满百姓却搁了一个小角落留给亲人,家是避风港,也是最后的归属地。长辈的牵挂与我们自由独立的个性时不时发生碰撞,也造就了在不少长辈们的眼里,我们成了“桀骜不驯”的代言人。

“现在的年轻人真难伺候,唠叨两句还嫌烦!”这是让很多年轻人躺枪的一句话。

新时代的青年们有朝气、有文化、有个性、有理想,我们与时俱进,玩转各种电子产品之间,虽然没有了手写的家书,但并不代表我们心中毫无牵挂。曾经需要三个月才能寄到的家书,现在只需要三分钟就可以打开浏览,可以说,时代的进步缩短了思念的距离。

“其实吧,在不经意期间总会收到这个臭小子的问候……”这又是一种肯定,因为,我们心中始终有“孝”。

不论是“烽火连三月”的残酷,还是周恩来总理字里行间透露的眷恋,又或者是当下火遍朋友圈的“妈妈的后备箱”,这都是一种情怀——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情就藏在那一个个细微之处。一个世纪前的家书传递、到现在的指尖表达,无不彰显出中华孝道的文化渗透。

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说道“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只因有“团”才能“圆满”,团圆生孝道,孝道出幸福,虽已无家书往来,却始终有情怀相伴。(施甸县纪委  胡东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