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缅怀那位把“青春献给党”的彝族撒尼人

发布时间:2018-02-25 08:26:43   来源:昆明市纪委

1925年,毕恒光出生在石林县上蒲草村一户贫苦的彝族撒尼人家,如果他还活着,今年正好93岁。可对他来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1949年1月22日,不到25岁的毕恒光在昆明西郊虹山英勇就义。

毕恒光短暂的一生,起点在石林,终点在不到100公里外的昆明。他在这个不算广阔的天地里为一个远大的梦想而奔波,翻阅史料,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他行走的身影,触摸到他“在路上”的心跳。

1939冬,14岁的毕恒光到县城读高小。上蒲草村离县城约五公里,毕恒光穿着母亲手工编织的麻布对襟衣和草鞋往返于家和县城之间,在叔叔的资助下以走读的方式完成了高小学业。

1941年春,16岁的毕恒光考入正与云大附中合并办学的路南县立初级中学(即今石林一中)。两年后,他所在的中六班,于1943年触燃了“倒许运动”的怒火:时任县长许良安妄图推翻路中这一民主堡垒,以六班学生赵霖芝拒不服兵役为由挑起事端,进而于11月23日入校撕毁六班师生主办的《活力》壁报,搜查教师“反动书刊”,并抓捕教师、杀伤学生,结果引发众怒,最终被立“遗臭碑”而臭名远扬。

在路中上学期间,勤于思考、志向不凡的毕恒光引起了从昆明来路中任教的侯澄老师的关注,并资助其到昆明求学。1944年秋,19岁的毕恒光考入昆明国立西南中山高级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随后加入云南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1945年暑假,毕恒光作为翻译,随同一支二十来人的暑期服务队到家乡圭山一带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一二•一”民主运动爆发后,昆明43所大中学校成立学生联合会,毕恒光被选为中山高工参加学联的代表参与组织工作,同年12月,20岁的毕恒光在昆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初,受“一二•一”运动中文艺宣传的启示,毕恒光萌生了组织圭山彝族民间歌舞到昆明演出的念头,这一主张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也得到了闻一多、费孝通教授和张冲将军的赞同和支持,并安排毕恒光等人回路南挑选演员、排练节目。经过精心筹备,5月19日至6月4日,“原始热烈、泼辣新颖、空前创举”的“圭山彝族舞踊会”在昆明登台演出,首次登上大雅之堂的“最炫民族风”打破了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的沉闷,在国内引起轰动。全程参与筹备和演出的“文艺青年”毕恒光像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为大资本家和国民党政要以金钱和政治地位拉拢的对象,要把舞踊会拉到国外和南京等地演出,但被婉言谢绝。

1946年秋,21岁的毕恒光被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回家乡做武装斗争准备,并负责石林县党组织的领导工作。他以圭山中学(即今石林民族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白天在学校教学,晚上或假日则带着比较可靠的学生,外出宣传和发动组织群众。由于毕恒光等人的努力,不到1年时间,就在圭山地区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地下工作据点和交通联络站。到1947年底,圭山地区党组织掌握的基干武装达300多人,他的家也成为省工委与滇东南联系的重要交通站。

1948年8月14日,毕恒光到路南县城策动国民党新兵大队士兵起义,因消息走漏不幸被捕,并被秘密押送到昆明进行审讯。据资料记载,与毕恒光关押在一起的边纵队员何正聪(寻甸县人),1948年底在昆明就义后,亲友运回遗体为其洗身时,发现“手指全被烧焦,小腿被打断”。毕恒光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迫利诱、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透露党的秘密,就义后甚至连遗体也不知所终。

狱中的毕恒光曾给妻子写信说:“我活着出来见你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我才二十五岁,这么年轻就结束生命,未免太短促了。但我一点不后悔,回顾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是满意的。我已经毫无保留地把我的一切都贡献给革命,直到贡献我的生命。我深深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当主力从边境打回圭山的时候,没有一支像样的队伍去迎接他们。”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毕恒光牺牲38年后,向克勤以同学和战友的身份写下了深情缅怀毕恒光的回忆文章,称他为“撒尼人民之魂”;2009年,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毕恒光被评选为“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

石林大地上,有他走过的足迹;大三弦的歌声里,有他跳动过的身影;他生前没有子女,死后没有可供凭悼的坟墓;他既是彝族“撒尼魂”,更是众多为梦想无私奉献的革命者的缩影;他们所一脉相承的,正是那份“忠诚、干净、担当”的浩然正气。

缅怀先烈、继承遗志,才能为梦想安上坐标,才不至于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才能在四季的交替中牢记初心、守住根本,营造出更得民心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石林县纪委  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