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一词,世代传诵,妇孺皆知。这原为一个远古词汇,差不多从中华民族的先人学会播种稻谷之后不久就有了这个词,其在古代乃至近现代农耕文明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耕”,本为播种稻谷之义;“耘”,乃去除稻田中的一切杂草。远古先民从漫长的生产实践中慢慢得知:只注重“耕”,而不去“耘”,实难有好的收成;既“耕”且“耘”,两者并重,相辅相成,稻田才能获得丰收,才能为整个族群的繁衍生息与长远发展提供充裕的主食来源。可见,“耕耘”一词的创建,闪耀着蕴涵着古代先民朴素的辩证思维和高超智慧,富有哲理,让人久久回味。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的人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和人生格言,每日践行,期待收获。
同样,著名的“木桶理论”也给大众传递着类似的朴素哲理。一只木桶最多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最长的木板,恰恰相反,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作为在监察体制改革这场重大政治变革中刚刚转岗的一分子,在分管领导谈过话之后,面对全新的机构、全新的人员编成、全新的岗位职责、全新的工作对象、全新的工作方式,每每扪心自问,自己头脑中依然存在的那些时多时少、时有时无、忽隐忽现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不就是自己那块“稻田”里的“杂草”吗?而在政治站位、业务素养、执行力和党性修养等方面的差距与不足,不就是自已这只“老木桶”的几块“短板”吗?
细思至此,内心深处不禁有了些许触动。看来,弄清“耕耘”一词的完整涵义,懂得“木桶理论”之精髓,对于每一名感同身受的转隶转岗人员特别是自己而言,尤为受用。要在新的工作岗位履职担当,与同事们一道不断开创新业绩,满腔热情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全力以赴支持配合主要领导、团结同事等等,这一切仅只是一个必备基础,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还须发自内心静下心来扎实做好自身的除“杂草”、补“短板”工作。舍此,别无他法,亦无他途。(省纪委第八纪检监察监督室 杨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