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至宣和七年(1125年)被金联北宋所灭,辽政权灭亡后,契丹族便在历史上逐渐消失了。根据史书、碑文、家谱等记载,有一大批契丹官兵在蒙元时随忽必烈南征,在平定云南后便留居滇西驻防、屯垦,他们当中一些首领在元朝时期还被授予官职,其中,最著名且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阿苏鲁(亦名阿干),元时被封为万户,任石甸(今施甸)长官司长官,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阿苏鲁的后人在保山市施甸县这片土地上履戍边守土之职、办官粮课税之务,抵御外敌,平叛骚乱,不断繁衍生息、不断融合传承,虽在历史的尘埃里湮灭了民族之名,却将生生不息的契丹文化烙印在每一个后裔心中。
青牛白马图
契丹族的起源,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土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横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契丹族,而“青牛白马”便是契丹的精神图腾。
耶律宗祠
耶律宗祠即武略将军祠,是契丹后裔供奉祖先阿苏鲁之所。宗祠大门前书有“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一副对联,虽历经历史风雨,却是契丹民族与当地蒋姓民族融合承天下之情的见证。
施甸长官司遗址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将屯修于保山坝的两千“虎贲士”契丹人迁至石甸(今施甸),设立长官司,驻军屯田、戍边保境,如今施甸仍保留有当年长官司的驻地遗迹。
少保寺山门
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的变迁,在南疆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礼仪、文化、饮食、习俗也融入了当地民族。
契丹小字
古代契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契丹后裔祖先落籍滇西,契丹文字也出现于施甸,考古学家在在个别契丹后裔的墓志铭中,发现刻有的契丹文字,经验研究认定为契丹小字。
羊皮会
“羊皮会”是以祭祀契丹后裔辽末始祖耶律撒八和施甸土主莽成龙的传统盛会,会上除耍龙、舞狮、游台阁外,还保留有北方民族“抢羊”比赛的习俗,获胜者将给予羊肉与羊皮的奖励,故名“羊皮会”。
干兰片
契丹祖先原是游牧民族,食物多以乳制品为主,在滇西落籍后,就地取材将乳制品的做法融入当地的食材中。粑粑丝、干兰片就是根据奶酪的制作工艺将大米与豌豆面制成的“奶酪”。
契丹壁画
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是契丹贵族中常见的壁饰样式,且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再现了契丹贵族荣华富贵的生活。
契丹文化广场
历史上的王朝兴废,让一个民族的名字的消失在史册,但民族的精神、文化却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不断延续传承。如今,刻有契丹后裔印记的施甸人民追寻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倾情于边疆的稳定、和谐、繁荣与发展,并将各种契丹历史文化元素融于社会发展之中,再现一个古老的民族精神文化。(施甸县纪委监委 吴明凤 胡东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