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柱,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国家水稻德宏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德宏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选育成功通过省州认定的优质稻品种16个,先后被国务院及原农业部、科技部等授予多项荣誉。
1958年,我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新华乡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支撑着8口人的大家庭。“长大后要当农业专家,让大家都吃饱,做出一番事业来报答母亲”的想法如一粒种子,悄悄地种进了我的心田。
1977年恢复高考,我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大学时光里,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1982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了德宏州农科所工作,此时正值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被安排到梁河、陇川、芒市的村寨蹲点工作。白天我与村民一起耕田、耙地、插秧,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晚上我整理水稻生长资料,将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法。蹲点5年间,我与同事们完成水稻示范栽培样板田25000多亩,帮助农民群众增收152万元。
1987年,我回到州农科所,开始了水稻育种、选种等工作。在35摄氏度至40摄氏度高温的大棚里做实验,杂交、授粉、育苗等每一道工序都要亲自做。我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上班,晚上摸黑才下班。
1999年我在田间观察研究德宏的优质软米品种资源时,首次发现了优质软米多小穗新型水稻,通过连续14年的艰难育种研究,现已选育出一批巨穗型多小穗优质软米新品系。这种新品系的突出特征是:穗子大、秆子粗、抗倒伏、分蘖力强、抗病性强和米质好,每个小穗可结2到5粒稻子,而我国当时主要软米品种每个小穗普遍仅结1粒稻子。这样一来,每穗粒数可达200到300粒,每亩可增产优质稻50至150公斤,对提高单产和米质均有重大价值。
1988年以来,在省州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一心扑在德宏优质软米新品种的育种及示范推广工作上。经过艰难地育种攻关,我终于攻克了困扰德宏优质稻发展的难题,成功选育了16个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质稻新品种。为满足人们对优质软米的需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选育成功的“德优8号”“德优12号”“德优16号”等3个软米品种,由于米质好、产量高、抗病虫性能好,耐旱耐涝能力强,深受缅甸农民喜爱,自2002年以来,累计种植面积达4551.83万亩,成为缅甸种植面积最大的我国优质软米品种。
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仅靠施肥来提高单产,这样不仅破坏生态,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老百姓吃上优质、高产,又绿色环保的优质软米,从2011年开始,我又将目光紧紧盯住绿色生态优质稻这一领域。通过不断努力,成功选育出了优质、高产,省肥、省药、省水、省工“四省”专用品种。并进行了“四省”丰产栽培,从而大幅度减少了优质稻的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优质稻的用水和用工,而且还大幅度减轻了优质稻病虫害和倒伏,在增产的同时让人们吃到了优质、环保、绿色的软米。
除了保证水稻的食用安全,水稻的口感也是我要突破的课题之一,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我又出发了。
在昆明南博会的现场、在德宏州“两会”间隙、在省科技厅领导到德宏调研的现场……我走到哪里,就背着电饭煲和不同的优质米去到哪里,将不同的米煮出的饭依次排开,让大家品尝,提出意见。我要把选育出中国最好吃的软米这一新目标变成现实。(董保柱 口述|李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