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走心”的调研

发布时间:2018-05-16 08:10:0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前,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20位领导同志开展“深入贫困地区解决群众问题”专题调研,在1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共深入83个乡镇、95个贫困村和15个非贫困村,走访390户农家。与以往所不同的是,他们这次是自带贫困村地图、使用手机导航,进到村里再随机选线路、随机入农户。

“自带贫困村地图”“使用手机导航”“随机入农户”……这样的调研方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循着地图走、跟着导航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既不受所谓“向导”的约束,也不受“经典调研”路线的牵制,如此“接地气”“走心”的调研,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取第一手信息。

调研方法决定着调研工作的实际效果。方法虚,则成效虚;方法实,则成效实。要想多听实话、多察实情,收到调研实效,就要多开展类似的“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式的调研。也难怪在调研后,一位省领导感触颇深地说:“直接与贫困群众见面,看到的是真实情况,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意见,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全是困难;到基层去走走,想到的全是办法。曾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经常一部小车、三两个人,说走就走、随时可停,一竿子插到村访到户。可以说,也正是这种“不走规定线路、不看摆好造型”“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调研方式,才让万里同志能作出契合百姓期盼、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判断,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方法措施,为后来安徽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打下根基。

一位作家去基层采访后感慨,如果身子扑不下去,脚上沾不得土,“身到”而不“走心”,胡乱走走,随便看看听听,不可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写出沾着露珠、带泥土香的作品。调研亦同此理。一些地方在调研中所暴露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值得警惕。不管是“浮在面上,沉不下去”式的浅尝辄止,还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式的走马观花,无论是“事先打好招呼、设置规定路线”式的装模作样,还是“前有车队开道,后有随行保障”式的虚张声势……凡此种种“不走心”的调研,听到的只能是“违心话”而非真心话,看到的只能是“盆景”而非实景,得到的全是“过滤”的资料和“注水”的数据。这样做,不仅难以让调研收到应有效果,还会引起干部群众的反感。

调查研究隔层纸,决策执行隔座山。对领导干部而言,调研是否“走心”,不仅能反映出工作态度好坏、能力水平高低,更能折射出宗旨意识强弱、责任担当大小。努力在“走心”上下功夫,切实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工作基本功练好、练熟,结出硕果,才能有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执行。(孟庆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