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家风似雨 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17-11-01 08:17:02   来源:大理州纪委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没有什么成文的古训家风,父母也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曾教我一些文邹邹的大道理,但儿时父亲“凶巴巴”的教训,母亲不厌其烦的唠叨以及他们忙碌的身影都似润物无声的细雨一般融入了我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我的人生影响巨大,我想,这就是家风的力量吧。

与人为善

小学时老师教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从我父母嘴里说出来就成了“不要做恶人,对人要客气平和一点”。我记得小时候,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街坊邻里谁家有困难的时候,父母都会去看望一下,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出不了钱总要尽点力,妈妈常说,谁家也不愿意出点什么事,能帮就多帮帮吧。与周围的邻居总是和和气气的,宁愿自家吃点亏也不愿与谁争吵、拌嘴,记得奶奶在世时还因为这跟父母置过气,觉得父母胆小怕事,明明自家有理的事却还要处处忍让,父亲只是憨笑着说:“为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什么吵呢,让别人听见了笑话”。而今,我家与周围的邻居依旧相安无事,亲如一家。

“不作恶、客气、平和”一直伴随我长大,每当我想犯点“无关紧要”的小错误的时候,每当我觉得自己吃了亏想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每当有人向我寻求帮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父母平实无华的话语和他们身体力行的去践行的一撇一笑。

孝老敬老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父母没有读过《二十四孝》《孔融让梨》,但他们知道,上桌的第一碗饭应该先端给家中的老人,有好的东西要先给老人送去。除了给老人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让老人活得开心,就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奶奶在世的最后两年里腿脚不便,遇上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那时父母要忙地里的活计,要给我们上学的姐妹俩做饭洗衣,还要照顾床上的奶奶,家里就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不管再怎么忙,怎么累,妈妈一日三餐都会变着花样给奶奶做好吃的,我和姐姐只能眼巴巴看着奶奶吃完才能吃点,晚上睡前都要打盆水给奶奶擦洗身子,泡泡脚,让她舒舒服服睡觉。后来奶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妈妈每天在床前端屎端尿,从来没听她抱怨过一句。父亲力气大,天气好的时候会把奶奶抱到院子里晒晒太阳,给奶奶剪剪手指甲、脚趾甲,给她捏捏肩,捶捶背。虽然最后奶奶还是离开了我们,但每到过年过节祭拜先人的日子,父母都会净手静心,焚香烧纸,怀念他们,清明上坟也总要求一家人聚齐一起去,不能有丝毫懈怠。孝老敬老对于父母来说是所谓的“竹篾编锅盖,一代传一代”,在我们的心里是“您养我们小,我们养您老”的信念,孝顺是我家中永恒不变的“家风”。

勤俭节约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姐妹俩,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父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农忙时节天还没亮就去地里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家里第一次盖房子时,为了节省费用,父母就利用劳动之余的时间推着手推车到田边大河里淘沙回来建房用,他们能背的就背,背不了的就两人一起抬。终于,家里新房建成了,父母像我们孩子一样高兴极了,因为我们一家终于不用再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听雨声滴答了,我和姐姐也能宽宽敞敞地睡安稳觉了。

“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饭、细水长流”是父母时常讲的一些谚语。多年来他们形成节俭习惯,认为衣服不破不漏干净就行,不必有多好,有时我们不穿的还拿去穿,说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单、被套,母亲“改造”后继续用,一天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接着吃,从不允许我们浪费。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从中受益非浅,而今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时刻牢记着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庭传统教育,告诫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初衷,忘记这些踏踏实实做人的道理。在未来更长的日子里,我将会把这些无形的家风家训继续传承下去,让它融入到我的血液中,沉淀在骨髓里。建设与传承良好的家风,不单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工作生活的格调,更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有益于建设和谐社会,让我们把小家风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弥渡县纪委  郭太花  杨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