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外祖父治家方略

发布时间:2017-08-23 07:32:17   来源:保山市纪委

一日,读《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读完,感觉其中很多对于我来说都是亲切自然的场景,有些话更是耳熟能详,莞尔一想,这种感觉竟是来源于外祖父从小对我们严苛的管教……

外祖父是一位老会计,在那个年代能识文断字、算术记账实属不易,听外祖父说,是他的父亲去教书先生家打长工,才换来他求学的机会。那时外祖父读书肯定很用功,先生的品行作派和授课方式也必定对外祖父影响深远。所以,假期里我和姐姐回农村老家,最快乐的事是可以在田野广阔的天地间玩耍,最不开心的事,就是外祖父对我们严格的“管教”。

早上是不能睡懒觉的,七点即起,虽不是黎明,但对于假期贪睡的孩子来说,真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大扫帚“洒扫庭除,内外整洁”,完毕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踩着草尖上的露珠去菜地里摘菜,准备当天的吃食。晨曦初上时,我们背对着太阳开始剔菜,菜青虫、小窝牛被从菜叶上抖下来,慌慌张张地蠕动着逃跑。当炊烟升起,从读小学开始就学做饭的我和姐姐已经切好了菜、潎好了米。“园蔬胜珍馐”,那时的新鲜肥嫰、自种自足真是远远地胜过了山珍海味。

老家饭桌上的规矩是很多的。首先盛饭,要先盛给长辈,要顺着饭甑的边缘慢慢刨,让米饭在甑子中间堆成一个小山包的样子,寓意“五谷丰登”。长辈在上座坐好端起碗,晚辈们才能动筷,要左手端碗右手执筷,食不多言,闭紧嘴嚼咽,不能扒菜翻菜,不能用筷子捞汤菜……现在想想,我的吃相不难看全是归功于此。外祖父家里没有剩饭剩菜的说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隔顿隔夜的菜出现在饭桌上是最自然的事。

饭后,外祖父读书看报,外祖母衲鞋垫绣花,有时也去田间地头做做农活。外祖父读书,读到好段落,就会叫我们念,念完再抄在烟壳的背面,集成一沓,教诲不忘!我最喜欢外祖母做针线活,因为我喜欢画画,她就让我画,画好了再沿着线条绣花。我也经常看外祖母怎样用碎布头一层一层裱起来做鞋垫,“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那时的农村没有什么废弃物是随便可以浪费的。如果听到门外糖葫芦的叫卖声,我们嘴馋想吃,外祖母就去那棵大缅桂树上摘下芳香馥郁的花骨朵,用针线串成一串一串的,拿根小棍挑着让我们去卖,卖来的钱再去买糖葫芦,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糖葫芦特别香甜好吃!

当外祖父母在田间地头做农活,我们要么背个小竹篓去打猪草,河埂上绿篷篷的香菜水芹一片一片的,用手一扯一大把,背回去淘淘,和上米糠煮熟,喂得圈里的猪儿膘肥体胖。要么就在外祖父的指挥下用小簸箕抬土石,小筐小筐地抬去填村里那条“主要通道”——一条河埂,把埂上的坑坑洼洼填平。外祖父说:“修路搭桥是最大的善事,我们做不了大事,把路平一平也是力所能及的。”

白天劳作的时光退去,“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每天暮色渐深,外祖父就逐一检查各门房的关锁,“残忍”地关了我们正看得入迷的电视机,放了老黄狗巡夜,熄灯后,小村的夜,在蛙唱虫吟里更显静谧。

记得有一次,一向温和儒雅的外祖父动用了“棍棒教育”。不是对我和姐姐,是我们的小舅。那时,小舅刚参加工作,下班没事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就约着打麻将。外祖父知道后,叫上外祖母,两人一个拿扫帚一个拿棍子,气势汹汹地赶去把小舅“拎”了回来。后来说起,想象小舅当时是怎样的表情和心理,我们都忍俊不已。直到现在,我们家里没人玩麻将,我也对这东西心存芥蒂,压根不去接触参与。

节俭、自律、与人为善,是我们从小听过最多的词语,老家屋堂里挂着一幅对联,是外祖亲手书写的“好自节俭来,恶从奢靡生”。家庭聚会大家在一起聊天时,说起谁谁谁怎么样,外祖父就会打断,语重心长地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去议论别人的长短!《朱子治家格言》我拿回去给外祖父看,他老人家说:“有点封建残余的东西在里面,但很多还是可取呢!”

外祖母已于几年前仙逝,外祖父每天读书看报走路逛街,倒也精神矍铄。节假日我和表妹们相约回去看他,小姑娘们必须先卸了妆,热裤换成长裤,才敢出现在他老人家面前。相询近况后,外祖父照例拿出一本书翻开:“你们几个过来,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再抄下来揣在兜里每天都看一看……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外祖父对我们的教诲可谓执着!(隆阳区纪委  陈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