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四代同堂: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17-08-17 07:28:29   来源:曲靖市纪委

我有一个四代同堂的家。

在这个家中,上有耄耋之年的奶奶和花甲之年的公婆,中有刚过而立之年的我与丈夫,下有不到两岁的女儿。我们一家六口在柴米油盐中过着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公婆非常注重家风家教,他们身上的凡人善举和无言之教,都令我受益匪浅。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家一直秉持的良好家风。

公公经常对我们说:“孝顺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还要让父母在精神上感到快乐。”他还常拿《论语》里“子游问孝”的故事来教育我们,他对奶奶的孝顺,也让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奶奶是退休教师,今年已经89岁了。因为上了年纪腿脚不便,走路要拄双拐。公公对奶奶十分孝顺,不仅每天亲自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还尽最大努力让奶奶感到快乐。奶奶是个京剧爱好者,年少时曾登台演出为抗日募捐。退休后,她每晚只看央视戏曲频道,且一边看一边跟着电视唱。为了不让奶奶感到孤寂,公公每天晚上都陪着奶奶看京剧。作为旁观者的我,常常被这种天伦相伴深深感动。

这些年,为了哄奶奶高兴,每到周末,公公都要开车带着奶奶四处观光。虽然奶奶没法下车,兴致却极高,甚至对沿路各种车子的品牌和型号都很感兴趣。每当看见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我家一贯的家风。

公公婆婆都是勤俭之人,习惯了早睡早起,粗茶淡饭。公公婆婆常说,勤俭持家,不仅要从点滴做起,还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只有懂得了“稼穑之艰难”,才会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正含义。

公公婆婆自小在农村长大,深知生活唯有克勤克俭,方能细水长流。虽然他们在城市安了家,却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本色。家里有一小块空地,婆婆把它开垦出来,种上些时令蔬菜,并经常让我和丈夫给菜地浇水、除草。婆婆说,自己种菜不仅经济环保,而且通过劳动,还能让我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种菜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婆婆的良苦用心。高原上气候干燥,不管我们给菜地浇多少水,菜的长势依旧缓慢。但是一场大雨却大不一样,三五天就能让菜长高好大一截。在盼着下雨的时候,我和丈夫常常感叹“靠天吃菜不容易”。因此,到了丰收季节,当我们吃着自己亲手种的蔬菜时,我和丈夫都真切体会到了“稼穑之艰难”和“勤俭”二字对家庭的重要意义,在勤俭节约的习惯中涵养良好家风。

在我家书房里,贴着一副“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的对联,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为朋友书斋的题诗,也是我家以诗书传家的一个缩影。

奶奶出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位开明人士,提倡男女平等,认为女子应该和男儿一样接受教育。因此奶奶从小就学习读书写字,并接受了较好的新式学校教育。到了公公这一代,上学时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公公高中一毕业,就响应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在农村当了一名杀猪匠。后来,公公靠着对学习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走出了农村,有了事业上的小有所成。因此,公公对读书相当器重,他常常对我们说,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读有所悟,方能明礼修身。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尤其是有了女儿以后,我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能用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还是坚持平均两至三个星期读一本书,并且用心做好读书笔记。正如公公所说,书不仅要多读,还要慢读、细读,在反复的琢磨与“咀嚼”中,悟出其中的精髓,进而不断提高修养、涵养心态、增长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谦虚有礼、高情远致、厚德流光的人。

一户人家,一门家训;一户人家,一种家风。百善孝为先、勤俭持家、诗书传家就是我的家风家训。“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我今后的人生路上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家风,并身体力行把好家风传给下一代,让他们在好家风的熏陶和教育下,成为守家风、记家训、知荣辱、明是非、重德行、有作为的人。(麒麟区纪委 李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