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公婆教我直面人生

发布时间:2017-08-12 07:48:15   来源:保山市纪委

公婆是标准的菜农,一生在土地上辛勤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平凡如草芥、渺小似蜉蝣,然而他们却是我佩服和敬重的人,我佩服他们骨子里对土地的敬爱,对生活的执着,面对困难的无畏。

种菜秧是公婆赚取生活费用的唯一方式。他们佝偻着身躯在几分薄地上撒种、除草、施肥、浇水,日复一日。到了赶集日,把菜苗拿到集市上出售后,二老便会一遍一遍地数着沾满泥土与汗渍的小钱,然后一张张地摊平了,再分门别类地叠扎成小捆,汇聚到他们的钱匣里。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钱匣,一个不知用了几代人的半拉子木箱,约有一个肥皂箱那么大。箱子原来的漆皮早就磨光了,只在一个角还能依稀看到一抹黑漆与金粉涂画的元宝。箱子里依次摆放着一元、五角、两角和一角的纸币,纵然成捆成堆,可将它们全都送到银行里,或许还换不到一张“毛爷爷”。除了用于维持全家基本生活的开销,能真正留在钱匣里的钱其实少得可怜。

听爱人说,早些时候,公婆就曾立下宏愿,要盖一间像模像样的大房子,于是,今儿凑钱买一根柱子,明儿再买一根椽子。如此循环往复,及至所有的材料都凑足准备建房时,一部分木材已残缺不堪,有的裂缝,有的被虫蛀。有了木料就开始造土坯,这是一件浩繁的工程,得把土碾压严实,再施以人力反复锤、打,如此方可裁切出均匀厚实的土坯。及至皓月当空,别人家都睡了,公婆还在月色下劳作着,公公套着绊子在前面拉,婆婆在后面推,两位老人就像青川江上的船工与纤夫,一步一挪,用尽全身之力才能把整整一花轮车的土坯拉回家。

生活如此艰辛,可两位老人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怨怼,满脸满身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回报。到了起梁竖架的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来捧场,公婆那个高兴啊,仿佛天底下所有的骄傲与志得意满都写在了脸上。

刚刚圆了安居梦,逐渐长大的孩子又到了求学的关键时期。公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早一日凑够孩子的学费,二老只能继续与土地厮磨。精耕细作,定时浇水,夜晚,点上马灯为菜地与庄稼捉虫……岁月留在公婆身上的印痕愈来愈深:黝黑的面孔、青筋暴突的双手、佝偻如弓的腰身。为能在集市上抢占一个好位置,当众人还在卧榻酣睡时,头顶草帽的公公早已蹬着嘎嘎直响的破单车行走在去往集市的山路上,身后的货架上驮着两筐沉甸甸的菜苗。而此时的婆婆也早已出现在就近的菜市上,她的面前是刚刚采自菜畦的时鲜小菜:“来来,刚刚拔来的茴香,鲜着呢,小孩吃了长肉,大人吃了长筋骨,老人吃了挺脊梁……”她的叫卖总会惹得路过的男女老少抬着嘴巴笑,笑够了便都来买她的茴香。在我有限的记忆里,除去除夕及大年初一,公婆每天都会出现在各个集市上。纵是凄风苦雨人人守着火炉的日子,他们依然会默默厮守着那一方狭小的天地不离不弃,终年奔波。以致婆婆这辈子最远的地方就只去过潞江坝的亲家,且对那里浓郁的民族风情浑然不觉。

再瘠薄的土地上也会有生命在顽强地生长,再遥远荒凉的地方也总会有歌声飘逸而出。有了坚强的后盾,公婆的孩子们通过寒窗苦读,都闯过了户籍的藩篱挤进了城里。偶有闲暇时,有关孩子的话题便成了公婆永远津津乐道的一簇桃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公婆始终坚守在方寸之地并实现了他们的诸多梦想。按理说,劳作了一生的他们也该享享清福了,可临到又在那一方小天地劳作并被儿女发现屡遭数落时,公婆竟又如此回答:“唉,这辈子都这样惯了,你们非要我们闲下来,这身子骨都在酸痛。你们爱上哪儿上哪儿,别管了……”如此这般,除了照顾孙辈,公婆依旧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在那一方小天地里忙活着。有人戏谑说,田地也许就是他们的终老之处。这话虽不中听,可事实确实如此。毫无征兆,那天清晨公公像往常一样担着水桶去浇地,忽然胸口一阵发闷,及至家人发现为时已晚。公公斜身躺在他的菜地里,那一对水桶忠实地守卫在他的身边。婆婆没哭也没喊,只默默地拿出手绢为公公擦了一把脸,然后对公公说:“好了,我们回家吧。”仿佛她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儿孙们小心地把公公抬回家。净身后,婆婆在灵堂上为公公摆了许多祭品。谁也没有想到,祭品中竟有一把鲜嫩的菜苗。

叹其一生,生命的意义对于公婆而言或许就剩下了六个字:挣钱,养家糊口。在高楼林立的今天,仍有诸多像公婆这样的人每天游弋奔走在街头巷尾。作为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他们虽笨嘴拙舌,却真诚质朴;他们不会标榜自己,却任劳任怨;他们生活艰苦,却始终坚韧、乐观;他们自始至终没有一件能上台面的衣裳,可在我心里,他们最时尚也最出镜!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隆阳区扶贫办  杨建桂)